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鄙人读的有关《周易》的这本书是周振甫译注的《周易译注》。关于《周易》名称的含义,周振甫先生研究,赞同"《周易》之周是代名"之说,即西周朝代。赞同"易的取名本于变易"之说。  相似文献   

2.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的强盛时期,统治者为巩固阶级统治,大兴礼乐。与其宗法制度相应的教育制度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而由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在后来的“文化下移”中均成为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7.
古籍中记数使用连词“又”不仅频率高,且使用与否有明显的时代性:殷商时期是产生期,连词“又”在记数中的使用比较随便,可用可不用;西周前、中期是发展期,记数使用“又”字比较频繁;西周晚期到春秋晚期,是记数使用“又”的全盛期,序数基数全用;战国前期到中期前段是转变期,前期用“又”常见,不用少见;中期前段则不用为常,使用则少见;战国中期后段之后,“又”在记数中不再出现。运用这一结论,可以考证文献典籍及地下文字资料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玁狁之侵是周王室北部最大的边患危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征伐和反击玁狁便成为西周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双方交战的时间贯穿于西周,以厉、宣时期最甚;地点在泾水、洛水流域和晋南地区。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三百零五篇,包容、再现了自西周初始及以后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成了特点之一。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何以能做到呢?探究其用字之法,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以“子”字用法为例。全诗“子”凡454见。 “子”,篆字为,《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段玉裁注云:“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又说:“象万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相似文献   

11.
初吉即朔是传统的解说,不可否定,初吉反映了西周的朔望月历制,不是“朏为月首”。铜器师兑簋、静簋的初吉仍然是指朔。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有可能暗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学好语文是一个学生非常重要的事.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是:“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叶老把教师的作用概括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而使用语文的先决条件是学好语文.一、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呢?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进行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寻求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门径,首先应“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  相似文献   

13.
猪VS Pig     
周英 《阅读》2007,(4):45-45
中国人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五行中的“金”,60年轮回一次,加上十二生肖中的“猪”,就构成了“金猪年”。大家都说:2007年金猪年是个难得的吉利年份!  相似文献   

14.
射箭活动在西周社会的盛况是罕见的,且与西周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礼”相结合,形成对社会各阶层均有一定影响的射礼活动。作为当时特有的社会现象,“射”与“礼”结合形成射礼必有深刻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各位老师和同行。中国古称礼仪之邦,最重视礼。礼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愈加体现出对阶级统治的重要性。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代统治者制礼作乐的结果,促成了礼在周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做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支,但明显具有不同程朱之说的特色。程朱之“理学,,在认识论上倾向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阳明“心学”把伦理道德作为认知对象,并在此基础建构“知行合一”之说,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实践色彩。  相似文献   

16.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是《文心雕龙·声律》中的两句原文。而今人注本对此却存有争议,一种以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里校注为"宫商响高,徵羽声下"的观点为代表,另一种以刘永济在《文心雕龙校释》里校注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下"为代表。两者都认为是宫和商、徵和羽之间的单音绝对音高关系。但笔者从音乐乐学的原理分析得出结论:原文"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即是刘勰的本意,指的商到徵、宫到羽这样一个音与音组合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西周的国人和平民”,“东汉的中央专制集权”,“淝水之战胜负原因”和“清朝的行政区划”这4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疑点和缺漏,故予以补正,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去年,湖南发现了有关“奉天玉和尚”的一批文物,从而兴起了所谓“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之说。对此不少治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同志如顾诚、童恩翼、张国光等均表示了不同意见,笔者基本上赞同他们的观点。本文不打算全面评价“禅隐石门”之说,仅就奉天玉究竟是谁的问题谈一点看法。笔者认为,顺治九年春出现于石门的那个奉天玉肯定不是李自成,而极有可能是明清之际川东的一个小军阀——李占春。  相似文献   

20.
■公盨铭之“■”即“遂”,为虞舜之后,两周时期旧地为今宁阳西北鹤山、伏山及周围地区的诸侯小国;遂公在遂即今宁阳铸造此盨,以缅怀大禹之事,载记祖宗之德,自勉和勉励后人在宁为崇德无悔之业,或有因其以大禹为遂人即今宁阳人的可能;“■”即“宁”为古地名,指今宁阳,“宁阳”之“宁”得名必在先秦西周之初或更早的商代,其本义为恭顺、安顺。由■公盨铭文结合古遂国在宁阳考证,“宁阳大禹”即宁阳为大禹故里和治水重地之一说值得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