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打工族”也由过去的家庭单一成员外出务工发展成“夫妻双双把家出”。由此,农村中出现把子女交给婆婆爷爷或亲戚朋友照看的现状,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他们由于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极少,大多数都存在着心理、学习、行为习惯上的障碍,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离异家庭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学校里也相应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离异家庭学生。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的不良。另外。还有一项对210名少年犯的调查表明,家庭关系破裂.向外寻找“友谊”、“温暖”而犯罪的占41%。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深受创伤,自尊心尤为敏感而脆弱,时而自满,时而自卑,心虚而有戒心,敏感而多疑。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行为独来独往,不合群。同学间缺乏交流,有失落感。课堂上,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学习很被动。作业、练习经常不完成甚至不做。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最低强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问题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心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文章首次提出在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实施触动教育这一新的理论视野,并就触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确立依据、形式和实施途径作了解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所谓“破损家庭”学生,常指父母离婚、再婚,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由父母一方亲戚、老人监护抚养的学生。“破损家庭”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破损家庭”的学生逐年增多,在小学已形成特殊的群体。由于学生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心理发展不健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性格趋于自卑、孤独、敏感、固执;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学习成绩下降,成为  相似文献   

6.
所谓“离异家庭子女”,常指父母离异、再婚,由父母单方、老人或亲戚监护抚弄的孩子.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离异家庭子女正在逐年增多,在社会上已形成了特殊的群体.据有关方面统计,该类学生占在校人数的8-15%.由于在感情上得不到父(或母)的抚爱,在生活上缺乏更多的关心,导致了爱的残缺不  相似文献   

7.
徐隽 《职教论坛》2021,(2):123-129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城市社区已长大的困境家庭子女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和他们对心理援助的现实心理需要。作为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具备“第一接触”“长期性”“统筹性”“多样化”等优势的社区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责任,以弥补这个群体家庭功能的不足。为此,提出社区教育应构建“以社区为本的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提出“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开好社区心理教育课堂”“组建困境家庭子女社区学习共同体”“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设良好的社区心理生态环境”五条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帮助家庭结构缺损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家庭结构缺损学生主要分为三类,离异型、丧偶型和冷漠型。针对他们的心理性格缺陷,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建立档案库,保持“敏感”之心,关爱融入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素养等方面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人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学生”。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父母打工地址的变迁而流动。“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是这类学生的普遍特征。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场所更换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和学习内容不衔接、对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谢斌 《快乐阅读》2011,(12):163-163
现在的家庭子女少,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很多学生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和赞美,却没有学会对别人的欣赏和赞美,给人的感觉是自私、自傲。他们看待人和事比较偏激、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家里,于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子女出现了。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教育状况如何?如何更好地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呢?去年六月至十二月,我县就“留守子女”的数量、生活状况、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了解、召开座谈会、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怀堂 《教师》2014,(21):14-14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组合家庭等问题家庭也越来越多。问题家庭子女在心理、学习方面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是学校教育的难点,也是盲点。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和冷淡,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相似文献   

13.
特殊家庭孩子是指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一方已故、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而跟随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的烦恼多多,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偏差。因此,教师和监护人要了解并合理对待他们的各种心理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走上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的离婚率悄然上升,家庭离异学生的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家庭离异学生较正常家庭学生更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无论是父母、教育者还是社会都应该关注家庭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但需要父母、爷爷奶奶的关心爱护,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那些比较特殊的家庭的学生——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常常受到冷落,缺少父爱或母爱,没有完整家庭的温暖,心理不是十分健康,做事偏激,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常常出现不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等现象。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这样的学生多关心,不应该避而远之,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让同学团结他们,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特殊儿童父母对特殊子女的接纳现状,以及不同接纳水平对特殊儿童父母情绪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175位家长对特殊子女接纳度极其情绪体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1)大部分特殊儿童父母对特殊子女都有较高的接纳程度。在接纳度包含的三个层面中,理解层面的得分最低,应他性行为的得分最高。(2)特殊儿童父母对较高年龄组特殊子女的接纳度显著低于较低年龄组的接纳度。(3)与其他特殊儿童相比,视力障碍儿童更能获得父母的认可,父母会为他们做出更多适应性行为。(4)特殊儿童父母对子女的接纳度与积极情绪体验显著相关,但与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相关性不显著。可见,父母对特殊子女的接纳程度越高,越容易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家庭生活里,常常可以看到,子女做错了事,父母加以严厉的管教,但是子女并不因父母管教得严厉与父母离心,表现出俗话所说的“打不开、骂不开”。什么道理呢?因为子女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爱,他们能理解父母严厉的本意。 如何做到“爱生如子”呢? 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只要想想这些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是父母“唯一”的希望。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问题时,我们不妨设想,他  相似文献   

18.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普遍重视子女的发展与教育 ,在开展游戏方面有以下利弊 :首先 ,父母愿意抽时间陪子女玩 ,但不会玩。面对自己年幼的孩子 ,当今的父母大都不吝于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他玩 ,但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多 ,不知道孩子在玩耍时的某些特殊的要求 ,不懂得孩子游戏的特点 ,只好凭自己的意愿来教或引导孩子游戏。刚开始孩子也许还喜欢 ,时间一长就不愿意跟父母玩了 ,令不少父母有“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其次 ,父母愿意投资给子女买玩具 ,但不会买。据调查表明 ,家长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主要在上兴趣班、买图书和玩具上。在商店的玩具…  相似文献   

19.
亲和教育是中国教育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对充分发挥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与学校、社会或其他青少年教育的场所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以“爱”为主要内容的亲情,这是家庭亲和教育的天然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伟大的人类之爱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爱是任何他人不能剥夺和代替的,这是施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心理条件。教育理论与实践均证明了家庭亲情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   亲和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冲击着城乡的每个家庭,尤其是城郊结合部,许多家庭离婚率不断上升,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学校教育教学也带来更大的挑战,我们学校在2001年9月份开始成立了特殊家庭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广大学生和特定范围内的离异家庭子女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地发现了离异家庭学生所存在的性格、心理上的共性,并尝试进行心理辅导,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助,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