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语言以“辞藻的繁富”著称,闻一多以“字句锻炼的精工”著称,而朱湘则以“善于融化旧诗词”和“音节的调谐”闻名。“新月”诗人通过语言的“辞趣”追求和“融化旧诗词”等方式,对新诗语言美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语言美追求是针对初期新诗的“大白话”的弊端的实验,昭示了汉语诗歌写作在语言上的一种变化,即以“大白话”为特征的俗的方向向“雅”方向发展的变化。与此相一致,在审美表现上,“新月”诗人则不惧戴“型类混杂”的帽子,善于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丰富了新诗的审美艺术,又以含蓄美追求为诗歌创作的目标,使诗歌创作成了真正的“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对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中写“树”诗以及一些“树”的意象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不同时期“树”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指出了它们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新的特质,呼吁建构一套能解决中国现代诗歌实际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4.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其著作《写山水诀》中提出绘画四忌“邪、甜、俗、赖”。明清画家在尝试为这四个字作解释的同时,又提出一些新的评画标准,其中的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及品评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黄公望提出的绘画四忌为出发点,重点梳理明清画家、评论家对这一绘画思想的认识,探讨“邪”“甜”“俗”“赖”之间的关系,试图更加深入地理解黄公望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元诗的特点之一,是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这与元代诗人大都是理学家不无关系。吴澄是元代南方大儒,又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其“会合朱陆”的理学思想影响,很有特色。他力主改革宋末元初诗风之流弊,以倡“情性之真”为因,“其机在我为变”;虽亦讲传统之诗学观,但尚风不尚雅,重视古代民间歌谣,开元代古乐府理论之滥;主张以学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出处自得并兼及创作心理诸因素的研究,对传统诗歌理论有重大突破,其说颇近性灵,大有思想解放之意,对有元一代及明清均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是元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以俗为尚、俗中见雅的风格倾向非常具有时代特点.而其中很多作品都有诙谐的成分,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充满谐趣的风貌.这种谐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了元代人对待生命、生活以及社会的丰富思考及由此孕育的独特生命智慧,达到了雅俗兼陈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通常认为“某”的自称代词用法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笔者以为,唐代自称代词“某”由魏晋时期指代不确定人称的“某”发展而来。“某”自称用法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由泛指向确指的转变,这恰恰适应了汉语表达精密化的需要,反映了汉语无定范畴和有定范畴即对立叉统一的辨正关系。元代以后受语言经济规则和明晰规则的制约,自称代词“某”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2.
萨都剌其人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元代西域诗人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内容和特点逐渐汉化,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论《枕草子》中的谐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谐趣”是日本古典文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主要代表一种超凡脱俗的、优雅的贵族审美情趣。在平安时代,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和武士阶级的兴起,谐趣一方面朝越来越幽深,闲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日益接近大众生活,并真正具有了现代喜剧可笑,滑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推崇"诗言志"说,并十分注重诗文的"气"和"势";在评诗标准方面,他讲究"诗味";在创作方法上,强调"比"、"兴",并努力为新诗歌的发展探索道路。毛泽东诗词特色鲜明,活用典故,化腐朽为神奇;语言精练,词采华美,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做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位独具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以“奇峭诡谲,瑰丽凄恻”著称,而诡谲中又透出一种柔美,《苏小小墓》便是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自《诗经》以来,“香”就已经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典型的意象,人们运用这一意象来暗喻美好的情感,象征美好的事物和高洁的品格,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宋词中的“香”这一意象出现频率很高,宋人在自己词作中大量运用“香”意象来表情达意,其实与宋人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宋人普遍有焚香的习俗和追求高雅的享乐情趣,这是香这一名物能够得到宋人青睐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渔樵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元朝达到了高潮。元曲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樵形象:寄形山水、寄情庙堂的渔樵,洞明世事人情、志在山水的渔樵,潇洒、善良、淳朴的渔樵。渔樵形象的高度繁荣与元代独特的社会制度与不安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严重的民族歧视,科举时行时缀,入仕无门,使得文人普遍滋生出淡泊名利的避世情怀。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相似文献   

20.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