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招》,屈原所作,《招魂》姊妹篇,也是屈原在民间宗教文艺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杰作。“二招”的区别,主要在于:《大招》招怀王生魂,约写于顷襄王二年怀王被拘秦国而外逃不遂之时,诗中充满热情的呼唤;《招魂》招怀王亡魂,约写于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而屈原被迁涉江南行途中,通篇弥漫一种绝望悲伤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3.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历代治骚者多认为其“作于被怀王放逐之后”。如结合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本身对这一问题作一全面考察,则不难发现《离骚》各重要章节所涉及的均是诗人在郢都的活动,作品最后所说的离开郢都也绝非放逐,而是诗人为抗争所采取的自主行动。《离骚》当作于作者遭谗见疏之际,而非放逐之后,其时宜在怀王十六——十八年。  相似文献   

4.
已故著名楚辞专家胡念贻和汤炳正教授生前分别用实例驳斥《离骚》作于顷襄王时代的三个论据。另外,从《离骚》表现的当时楚国形势和对楚怀王的感情考察,《离骚》也不可能作于顷襄王时代。  相似文献   

5.
屈原在楚怀王十六年至十七年期间被迫离开郢都来到汉北,其所游历的地方,至少包括郧襄一带。在离开郢都即将踏上流放汉北之路时,即怀王十六年,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在汉北期间,即怀王十七年,他创作了《抽思》。  相似文献   

6.
《悲回风》表明屈原"在这生、死两难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心思结曲而不可解释了。"《思美人》写作背景是:"怀王已入秦被扣,襄王已由齐返国即位"。《涉江》一诗表明,"屈原这次往溆浦是发自郢都,而不是发自陵阳。"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招魂》分自叙、设想和乱词三大层次,其中招魂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全篇表现出屈原希望怀王亡魂复归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9.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普飞,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奇迹。五十年代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提笔闯入文坛,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民族地区火热生活的文学作品,开始了坚韧不拔的创作历程。四十多年来,他为了自己痴爱的文学事业,真正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坚持在崎岖的山道上跋涉、探索,以辛勤的劳动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对象》、《重赶峨山街》、《飘去的云》、《迷人的火把节》、《蓝宝石少女》等十余部作品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全国广大读者中有较大的影响。是继李乔之后,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又一位著名彝族作…  相似文献   

11.
屈原于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6年)到达今湖南益阳桃江地面的溆浦,生活了约七年时间,接近群众,了解民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屈原近半数的作品是在益阳桃江地区创作的。  相似文献   

12.
在摧毁了男女爱情诗意的可能性之后,一切的浪漫都成了个人的幻想,面对现实物质欲望的焦虑和爱情的无力虚妄,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寻求精神的支撑点,成为女性作家们写作的主要动机。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作家林白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和她在女性建构自我身份过程所采取的不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自成》第三卷问世几年了,这是姚老继《李自成》一、二卷之后的又一扛鼎力作.但系统而全面地分析第三卷的评论文章比较少见,这也许是因为评论界的注意中心转移到别的更惹人注意的问题上去了.笔者是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崇拜者之一,怀着热烈而兴奋的心情反复阅读了第三卷,在生动丰富的艺术享受之余,也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愿将自己的—孔之见贡献于姚者和广大读者之前,以求这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经过姚老的反复锤炼修改之后,在中国和世界的文苑中闪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典传世家训《了凡四训》成书至今已逾四百多年,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教化意义仍被视为当今德育和行善的名家典范。书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强调了人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立命"、"改过"、"积善"、"谦德"之后自有福善无尽。《了凡四训》不仅是一本家训,更是普世的劝善书,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培养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真腊风土记》是元代周达观在真腊实地考察和游历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采用风物志的体例写下的一部著作。虽然该著作只有8500字,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介绍了《真腊风土记》的叙事视角及作品风格,从文化角度对作品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绍林执导的电视剧《水浒传》播出后,引出了各种各样的话题。以湖北大学教授张国光为代表的一派甚至提出了“封杀”电视剧《水浒传》,重拍《水浒》。本文作者认为,张国光和张绍林在对待如何改编《水浒传》问题上,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自以为是。作者在分析了张国光和张绍林在改编《水浒传》上出现的偏颇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现在暂不争论电视剧本身,也不在拍摄上唱对台戏,可先对小说《水浒传》进行学术讨论,使国人对该书的认识评价大体一致,然后再将其转化为电视剧,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18.
万进 《阅读》2006,(10):18-18
行知小学五(1)班同学在学完《嫦娥奔月》之后,心潮起伏,拿起笔纷纷对嫦娥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编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它是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了巨大变化之后用血泪写成的。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很多,评点的、考证的、索引的,不一而足。但关于《红楼梦》真正的立意主旨,至今仍然是因人而异,众说纷纭。无论怎样,《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伟大著作,中国的文学史因它而增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原的生年,史书并无确切记载。按照屈原在《离骚》中的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当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由于“寅”年是每十二年出现一次,因此根本无法确认屈原生于何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历经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时期,当时正值楚国由强变弱。屈原开始为楚怀王左徒,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可是,当他为楚怀王起草宪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