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本世纪50年代学术界讨论“孔子思想核心”问题以来,多数学者都认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并将孔子的学说称之为“仁学”。但是,有颇多学者又以西方文化概念称谓孔子学说为“人本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哲学”或“伦理哲学”。本书作者以为这样概括孔子本人的思想理论,尚可勉强。如其概括孔、孟、荀三人为主体的先秦儒家理论体系,则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妨将之名为“仁学文化”似乎更为恰当稳妥,这便是本书名称的取义。1.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本书作者注重的视觉,在于学术性和创造性,作者以创造性思维去诠释和论述那些有学术价…  相似文献   

2.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认为“利可取”,赞成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强调获利应以求“仁”行“义”为前提,而且要“以义制利”,形成了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参与性、道德性特点和辩证性、实践性特质的仁学义利观,这对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建设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孔子“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孔子学说的“仁”“礼”思想研究极多.而于孔子之“孝”则论及甚少.事实上.“孝”与“仁”“礼”一样.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知“仁”知“礼”也应知“孝”;而且,经过长期的嬗变、发展和积淀,“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稳定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深入探讨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孝之涵义何谓孝?善于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的孔子,很少径直界定其义,而总是随机指点孝的丰富内涵.总而观之,孔子之孝是对父母生前延及死后的一贯之道.其主要涵义为:(一)生前之孝: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在精神生活上敬爱父母.把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之养和精神生活之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之孝的基本合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庸》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孔子将其视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在当前体育教师团队建设中,智、仁、勇亦是团队发展必须具备的品德。分析了“三达德”在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认为,“智”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仁”是关系融洽的保障,“勇”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指出,应启发体育教师的“爱智”之欲,发扬体育教师的“仁爱”之德,倡导体育教师的“勇敢”之力,不断实践及彰显“三达德”的价值,为当代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子思、孟子之学本出于孔子、子游。思孟五行可由孔子传与子游之《礼记·礼运》之旨求其解。五行本浑指天道运行,由此推衍出圣王统绪以500年为期的转移运行之说。后来邹衍承之又倡为终始五德之运之说。思孟创五行说,乃为上承孔子建立儒家学统。以抑制墨子,振兴孔学,维护儒家在战国诸子中的显学地位。孟子生平学行与孔子相近,得孔子真传,故汉儒已有孔孟并称之论。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孔子的人文关怀精神始终闪动着别样的光彩。它以“仁”字贯穿始终,通过修身治学的博爱精神、积极入世的实践理性以及快乐主义的生活理想,形成了一套理想化的个人生存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重新探究孔子的人文关怀之精粹,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构建当代人文关怀之殿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仁”,至今在学术界仍存有争议:如把仁的主要内容简单解释成爱人,把仁者爱人理解为泛爱众,忠、恕分别是实行仁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在此通过对“仁”相关概念的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突出孔子仁的思想的普世价值和伦理价值,从而揭示“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学的中心观念应是孔子的文言说。孔子标举文言,扭转当时“道不可言”的思想潮流,继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主张,成为《文心雕龙》以文言为天心之心的思想宗旨,为中国诗学精神奠基。孔子的文言说,与西方当代的“语言转向”并不相同,它意在建立以道德教化为主的、有德有言的诗学模式,而不仅是对形而上学的“道”的思维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中庸思想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三王相授相受之道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相关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和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最高的德性。孔子之中庸与仁、礼内在联结。作为理想人格的中庸,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两题齐姜红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以“忠孝”著称,被后懦尊为“宗圣”,是孔门后学四大巨擘之一。他一生追随孔子,勤奋学习,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的揣摩研究,困心衡虑,深造有得,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为孔子、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限定性,又有超历史的内涵。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超历史的内涵就是以“知人”“爱人”为特色的“仁”“德”精神,它实质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与升华。我们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已成为清醒的自觉,需要创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因此,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孔子精神,孔子精神只有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闪射出其光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为鲁国人,而鲁国是为西周社会制定礼乐、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旦思想深深影响着鲁国的社会环境与思想环境,孔子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周公旦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公旦的“仁”、“天命”观念,“敬德保民”、“中庸”、“大同”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形成了自己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象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一)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相似文献   

18.
人在类本质方面的始终如一,决定了今人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继承主要是他在人性方面的贡献及他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孔子与今人在社会性方面的巨大差异,则决定了今人必须放弃孔子及其学说中为封建等级、为父系家族服务的立场、观点及具体做法。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孔子不可能再成为今天的“本铎”,儒学也不可能在当代复兴。世界已进入一体化的实践,亟需一体化的现代理论来总结过去,指导未来。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中,曾子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子对于儒家传统的“仁”“礼”学说进行了重新思考,旨在使孔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普及于社会各阶层,让尽量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实行。他将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简单化、具体化;而对于“礼”,一方面固守维护等级名分的礼,但又使它呈现出内化的倾向,变为主观的道德情操。曾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