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传记史学观念的基本点是将事与人、文与史在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表现了司马迁发达的史传真实观念;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则徘徊于人与事、历史与文学之间,表现出将事与人、历史与文学相对立的趋向.对两者传记史学真实观念的比较研究表明,司马迁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历史与文学加以统一的真实观对于现代的历史研究和传记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史学概论组合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掌握史学基本知识,如历史史料、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过程等。它有广度与深度之分,广度指要以历史知识为主干,对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深度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史料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二、掌握史学发展水平(史著现状、史学动态以及前辈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等),从中可  相似文献   

4.
将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置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而探讨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基本趋向是将价值判断置于因果判断的矛盾中,并最终统一于历史中;而古希腊罗马的史学观念则主要表现为两者长期对立而无法统一。从中西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司马迁对因果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的理解不仅是深刻的,而且也是符合近现代史学发展趋向的。  相似文献   

5.
秦文化的产生比起周文化来要晚得多,自公元前770年秦成为诸侯国,才可以说有了秦文化。但是秦文化发展之快,威力之大,却是出人意料的。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就统一了全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秦王朝统治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给此后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以深刻影响。为什么秦文化会有如此的威力,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固然有许多的原因,但我认为与秦人所据有的史学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史学观念属于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它制约或指挥着制度的制订、路线的策划、如何具体实施等等。一、秦人十分重视历史记载秦人的史学观念是先进的。首先表现在,有着强烈的史学意识,十分重视关于自己活动的历史记载。《秦记》是秦人关于自己历史的代表作。司马迁《史记》是关于汉武帝以前中华民族史的最详尽最完整的记载,一共十二本纪,关于秦人的本纪就有两篇:《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司马迁的资料来源即是《秦记》。关  相似文献   

6.
作为历史著作,《史记》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被称作“史传文学”。司马迁在真实完整地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同时,自然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史记》的文学性是大有帮助的。 《史记》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司马迁成功的描绘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班彪班固批判司马迁史学崇黄老而薄《六经》后,近两千年来赞成和反对者均大有人在,并且双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很少有人从中国史学形成时期的学科模式,司马氏治史家学的信念网络,司马迁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结构去证实或证伪班氏父子的批判。而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司马迁史学理论的前提只能是《六经》,并且阐明了一个被忽视了2000年的关键问题——司马谈在哲学观上虽崇黄老,而在史学观上则尊周孔  相似文献   

8.
渭水流域在史前阶段是一个传说时代人物众多、文化丰富的重要区域。而地处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从华胥氏到伏羲氏、女娲氏、炎帝神农氏,再到黄帝,其故里多在这里。以大地湾、师赵村和西山坪等遗址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存在以及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以其完整的考古编年和系统的文化序列,真实反映了天水地区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悠久历史,说明天水地区是华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史学理论能力的要求和内涵 ,分析了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 ,概括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标准。理解、掌握这些标准和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作到了“不隐恶”。这种情感来源于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因而既不是肤浅庸俗的滥情和无病呻吟,也不是个人爱好和恩怨的随意渲泄,带有普遍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以它丰富的内容和各具形式的手法,记载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约三千年的社会变革、学术文化、宗教活动、天文地理等情况,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16.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司马迁《史记》的基本特点,但司马迁又非常重视历史主体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他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浮想联翩,进入了醉迷的情感体验状态,尔后才进到高层次的直觉顿悟状态。故司马迁历史思维方式的特质,既不是纯实录性质的实证主义运思方法,也不是纯粹表现情感的形象思维,而是以情感为特质,以直觉为中介,溶逻辑思辨与形象直观于一炉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李则纲在《史学通论》中对"历史是什么"(同时,"历史学是什么")以及"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些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与作为本体的历史或曰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进而对"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做了较为正确的界定,但因受实证主义史学影响,将历史学科的性质等同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与史学客体的各种界说或定义的比较分析,从历史的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历史事实和史学客体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混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和史学客体的多变性,以及二者与历史认识的主体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使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史学理论及成就,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