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放松活动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放松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对照, 对放松活动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使之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中的放松整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松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学校体育课上往往被忽视。忽视的原因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做好放松整理活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从放松整理活动的生理效应方面阐明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放松整理活动的方法与内容、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体育课上,必须重视放松整理练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育教学是比较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方面对体育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体育舞蹈运用于常规体育教学的准备部分和放松整理部分,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束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基本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整理放松活动不仅使学员的生理机能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而且通过课的小结,布置课外练习,介绍下次课内容,扼要强调教学重点,强化所学知识、技能,加深动作印象,在心理感应上进一步深化,其作用与效果对成人院校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重视体育课的整体结构安排、教材教法选择的同时,始终注意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的有机结合,根据成人院校学员的生理特点,设计结束部分的结构,适当加大结束部分的用时比例,合理安排内容,使结束部分的安排与课的教学内容相适应,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精心设计结束部分的结构结束部分在体育课中占时较少,在安排内容上,受时间的约束,设计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在设计其结构时力求做到:突出重点,体现效果.即突出放松身体、强化理论为重点;体现巩固教学,促进提高的效果.我们把结束部分按时间分为大、中、小部分.“大”(约占45%)用于学员身体的放松,整理;“中”(约占40%)用于科学的小结,布置课外练习及其他.在放松、整理活动中,既要使学员脑力和体力都得到良好的调整,又要让活动内容尽可能与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强化理论时,注意语言简明、易懂、易记,调动全体学员的积极性.小结和  相似文献   

5.
整理放松活动,是体育课结束部分的主要内容。它同剧烈运动前必须作准备活动一样,在运动之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体育课结束时安排适当的放松内容,可使学生紧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得到消除,心血管系统的工作逐步恢复到平静状态,紧张的肌肉和关节韧带得以放松,避免因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劳损和其它伤害,从而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一、放松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体操课的传统整理活动中加入具有时尚性的排舞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身体放松和心理放松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消除学生对体操训练课的恐惧感,提高学生对体操课的兴趣,使学生由紧张课堂练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消除肌肉酸痛及紧张心理。在设计创编准备活动的动作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编排舞舞曲的动作内容,并掌握好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让整套排舞舞曲代替其他形式的整理活动,达到体操课最佳放松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气功用于增强体质以及防治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气功用于体育教学则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初步尝试,即在体育课结束部分将气功和徒手操有机地结合作为放松手段,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放松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育活动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育活动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认为体育活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及改善其不适应的心态与行为,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授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锻炼目标,使残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准备活动是在进行基本部分教学和训练前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它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增强肌肉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扩大物质和气体的交换面积,加大吸氧量,缩短教学训练中的工作适应过程,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快更  相似文献   

10.
体育工作需要对现有零散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 ,以利于教学和训练。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体质生理指标、体育课成绩、课外体育活动、达标测验、课余训练、比赛资料、课后教学笔记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体育伦理的缺失与学校体育的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伦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构成。分析了体育伦理的内涵,提出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可从课堂常规、教师表率、项目特点、运动文化、体育比赛得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体育伦理教育,并指出在体育伦理教育中所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体育硕士研究生规模加大,数量增多,也培养了一大批跨专业的体育硕士研究生,为我们的体育事业增添了勃勃生机。但由于跨学科培养存在的专业缺欠,使培养的部分跨专业体育硕士效果不甚理想,但是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在此种背景下培养出高质量的跨学科体育硕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竞赛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体育竞赛宗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以及校园体育竞赛的普适性差,难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是制约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提出以下对策:1)组织形式上举办体育文化节;2)体育竞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大力开发校园健身性与趣味性竞赛。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大众体育发展 ,体育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趣味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 ,越来越受到重视 ,被广泛运用于体育实践。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注重体育教学 ,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 ,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探讨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主要是加强对体育游戏的认识 ,重视体育游戏在实践中的应用 ,提高对体育游戏的教学、组织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职能管理部门信息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加入WTO、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信息化发展自身体系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建议,为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以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方法,结果显示:1)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实验班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合作意愿,而同等情况下,对照班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意愿方面,实验前后变化不大;2)在合作行为方面,实验班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合作学习实践,在合作中充分领略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喜欢、适应合作学习过程,其学习中的合作行为明显高于以往。相对而言,对照班学生在此方面没有变化。对此作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中国体育产业在转型期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指出中国体育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规划、建立创新的资本支持体系,才能保证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自组织体育教学系统是由教学主体、教学载体和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在没有特定外部条件干预下,通过要素间竞争与协同从低序向高序演化的整体框架,其要素的差异性表现为竞争,整体的同一性表现为协同。应通过激发和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优化教学系统的关键要素,通过调整教学主体与各要素间的关系优化其他要素。为达成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应保持系统的开放性,通过汲取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等外部信息与能量促进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过程的良性循环;应从整体上关注要素竞争的非线性,用甄别、提升非线性作用机制下产生的多样性成果和促进系统演化过程中渐变与突变整合的方法,协同各要素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终身体育观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和终身体育制度的形成,但是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不尽人意。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对终身体育观作一梳理,对终身体育观认识上的不足做了说明,指出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强调身、心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应从三维角度来认识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不是短暂行为,必须在新课改中强化青少年的终身体育观。最后指出我们应在《新课程标淮准》指导下,正确认识终身体育概念,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培养贯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转型和我国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推进,我省农村社区体育出现了“真空”现象,通过现状分析,对发展甘肃省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有:(1)确立政府引导机制;(2)进行人力、物力和制度层面上的社区体育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