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论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探索应选择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来进行,要通过紧紧围绕信息资源配置这一中心点,沿着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两条主线展开。推进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探索能促进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也能促进图书馆学或图书情报学所面临的"有为"而"无位"困境问题之解决。  相似文献   

2.
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项目(LIPER)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图书情报学会于2003至2006年间实施LIPER项目,对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向一般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profession)的培养过渡,图书情报学教育向更一般的情报学教育转型;其次,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教育难以满足各类图书馆对信息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不足以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专业教育应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过渡;第三,希望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非专业学生人数增多,帮助他们进入图书情报学领域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的活力;第四,教育相对于图书馆实践的脱节与滞后;最后,现有课程在总体上置焦点于文献或信息的收集、组织、利用上,对利用它们进行知识探索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的关注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3.
程磊 《图书馆》1993,(5):9-11
1、现有图书情报学的遗憾已有百年历史的图书情报学在当代仍是一门被轻视、小有作用的学科。根本原因:图书情报学始终局限于文献机构,将自己束缚在摇篮之中从而难以大展宏图。首先是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的先天不足,是图书情报学步履艰难的首要因素。不错,文献机构是哺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目前日本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教育、工作三者之间出现的脱轨状况,即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并非有助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图书情报学领域应该怎样将研究成果直接有益于现实生活和工作做了探讨。本文虽然讲的是日本,但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很值得我国图书馆界深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从文华大学图书科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形成的办学特色:(1)注意拓新,努力建设图书情报学专业;(2)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图书情报学学科体系;(3)强调实践,注重培养图书情报学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4)提供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图书情报学的教学内容;(5)注意引进和借鉴,大力发展图书情报学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总论AELISC 2229-33-11(1)本土化探索下的国内图书情报学演变路径探析——基于欧美LIS发展的对比/王平(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资料工作,2010(3):10-13.本土化探索一直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界的目标。本文在分析欧美图书情报学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用历史的视角对国内图书情报学的演变路径进行了特征的归纳和阐释。国内图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前国外网上的图书馆学信息已很丰富 ,相比之下 ,国内已落后 ,必须加强此项工作。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收集信息范围要广 ,角度要从整个图书情报事业出发 ,收录地域应以国内为主 ;著录项目要比较全面 ,所用软件要经过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五年来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近五年来(2002-2006)SCl和SSCI收录的国外图书情报学的12种期刊发表的2628篇论文进行计量研究发现:近五年来,国际范围内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检索、信息计量和网络研究方面.其中,欧美国家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占有明显优势,其相关研究机构、作者群体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而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对于大陆地区也是相对较高的,大陆地区应加强与欧美国家以及台港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表8.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9.
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自知识管理研究以来图书情报学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简要总结了目前图书情报领域中的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图书情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图书情报学范式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冰  柴纯青 《图书馆》1995,(2):43-45,49
图书情报学领域正经历着方法论、研究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吗?本文根据构成一个新范式的学科特征和学派变化,探讨了上述问题,并介绍了范式转移在研究、实践和教育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