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代替考试罪,我国学界存在一些争议,这些争议直观地反映出了当前学界在刑法立法方面的两种不同立场.代替考试罪的增设体现了我国刑法的微罪立法趋势,这一趋势是值得肯定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当更新刑法观念,重点就是对刑法谦抑原则予以准确理解,并实现从"重罪重刑"到"轻罪轻刑"的立法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3.
法律不强人所难”是期待可能性最通俗的表述,其理论的出发点便是站在个体的立场上,限制司法权的适用。在我国刑法中引入期待可能性,有助于完善我国刑法理论。本文从法律的人性关怀、刑法的谦抑性、公众的法律认同感和刑法的市民化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的合理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刑法的宪法制约是指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不得违反或超越宪法的有关规定。就我国刑法学界而言,虽然这些年对刑罚权的价值合理性问题进行了不少研讨,对刑法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给予了关注,却始终没有把这些问题与宪法联系起来。我国缺乏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的法律机制固然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但与对刑法的宪法制约研究不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被迫行为作为一种辩护理由最早出现在英美法系刑法中,而后大陆法系不少国家也将其引入。在大陆法系刑法中,被迫行为包含在紧急避险中,我国刑法虽然没有这一明确规定,但也在紧急避险和胁从犯的规定中有所体现。被迫行为这一理论在我国还鲜少研究,但其进入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乃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明文规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要求和当然前提,这一要求和前提强调刑法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内容要明确具体.明确性原则作为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之一,是对刑法规定抽象性和模糊性的非难.罪刑法定之明确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已有一定体现.但在现有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还更需要通过对法官适用法律解释权认同的回归和刑事法解释专业体系的兴立的确立,从而更好地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7.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实务中高发的“通过贿赂操纵体育比赛”的现象,现行刑法面临着规范适用存疑、所涉行为含义模糊与比赛操纵行为讨论不足三重困境。围绕《德国刑法典》第265c~265e条展开的批判性考察,对我国体育贿赂的学理研究具有解释论上的重要借鉴价值。1)由于我国刑法规定与德国存在区别,我国刑法并不存在体育贿赂的处罚漏洞,因而无增设新法之必要。2)借助社会系统理论之洞见,可借鉴德国将体育贿赂侵害的法益理解为“体育完整性”,强调体育作为独立的社会功能子系统在“运作封闭”意义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为实现完整全面的规范评价,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类型化思维的运用,对相关现象和主体身份进行区分。以我国《刑法》贿赂犯罪体系以及新《体育法》为根据,可构建双层规制框架,对构成犯罪的行贿/受贿行为与体育内部违规行为分别予以妥当规制。  相似文献   

9.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对1979年《刑法》作了系统地修订、补充和完善。其中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刑法上的体现,符合法治文明发展的潮流,标志着我国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美刑法中的犯罪故意理论旨在解决犯罪构成理论的实质理论内核问题.在犯罪构成理论架构上,英美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是犯罪主体要件的抽象化,责任要件定格于排除合法辩护事由范围之内.犯罪故意作为规范性评价内容,对研究现代行为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英美刑法的犯罪故意源流问题,并对英美刑法犯罪故意的理论脉络进行规范性阐释,分析其独有的理论构造、内容与特色,对研究英美刑法理论重要理论核心问题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也为我国有关主观罪过的研究进展提供指导性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期待可能性作为德日刑法有责性部分的奠基内容,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对此也甚为重视,然而在借鉴甚至是移植该理论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其与我国刑法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本文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探析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存在的应有之态,阐述如何汲取期待可能性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该理论成为我国刑法的又一助力。  相似文献   

13.
盗播体育赛事直播行为侵犯合法直播人的经济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严重危害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由于我国刑法立法缺乏相关规范,民事赔偿责任不足以有效遏制该行为,导致体育赛事转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无法发挥刑法预防犯罪、规制行为的保障功能。为有效保护合法直播人的广播组织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必要对盗播体育赛事直播行为进行刑法规制。建议修改《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增加侵犯广播组织权的行为类型,以实现对该行为的刑法规制。该行为的犯罪化回应社会现实需求,满足法益保护需要,填补刑法立法漏洞,具有著作权法和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首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体现。正确适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有效实施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自首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本文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自首认定问题特别是职务犯罪中自首认定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以期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对于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的设置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罪名本身周延性不强,构成要件中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成立要素难以把握,直接责任人员范围划定不明确,法定刑配置刑种不足以及刑度轻重衔接不明晰,这些都制约了刑法罪刑均衡的实现。为此,刑法有必要对罪名进行修改,对构成要件要素重新设置,补足法定刑中的刑种种类以及做好刑度轻重的衔接,真正发挥刑法有力惩治已犯,预防再犯的机能。  相似文献   

16.
英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采用"事实原因——法律原因"双层模式,第一步,在事实层面考察原因存在与否,其认定基准有"but-for"公式和实质标准。第二步,在事实原因存在的基础上,对原因进行法律规范上的判断,其判断基准有近因说、预见说、刑罚功能说。较之于大陆刑法的相当因果关系、客观归责,发现两大法系刑法因果关系认定逻辑一致,即均遵循"归因——归责"的思路。而我国刑法因果关系之"必然说"与"偶然说",哲学痕迹浓厚,且未区分事实与规范、归因与归责,导致理论与实践分歧严重,应予反思,两大法系刑法因果关系共通的认定逻辑应是我国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中,我国刑罚合理的理想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主要体现为死刑与生刑的严厉程度差距巨大,可谓是生死两重天,需要通过修改刑法适当调整。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对刑罚结构内部各刑种之间力度的衔接方面进行了优化,使我国的生刑结构趋于合理,机能发挥更为充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的刑罚生刑结构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巨大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有期徒刑的内部结构,完善死缓、无期徒刑犯减刑的规定,增加若干资格刑,提升罚金刑的地位以实现我国刑罚结构的轻刑化,体现我国刑法的谦抑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片面帮助犯在刑法理论和实务中备受争议.在对片面帮助犯的成立、不作为的片面帮助犯以及片面帮助犯与间接正犯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后建议在我国刑法总则中增设片面帮助犯的相关规定,以适应司法实践之需.  相似文献   

19.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大都在刑法体系中规定了保安处分制度,并在预防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我国重刑主义传统的残存与刑法谦抑思想的虚化、刑法的结构缺损与保安处分适用根据的高风险、学术理论研究羸弱与社会公众认同感缺失、专业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相对匮乏等瓶颈因素制约,直至目前我国仍未构建起保安处分制度。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逃逸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还较为笼统,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发生作用,依据我国刑法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和罪过形式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