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徽 《出版参考》2015,(20):19-21
做书这件事,听起来古老、悠远、有情调.好像只要有作者的智慧与油墨的香,做书人就可以优雅地工作下去,以自己的魔术将无形的精神定型,成为一本一本可以捧起的书.而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也已成为现在这稳重成熟的样子.艾柯在《别想摆脱书》里发话:书就像勺子,一发明便完美了.这个行业好像可以一直这样美下去.  相似文献   

2.
卢善庆副教授在其新著《台湾文艺美学研究》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中说:“学术贵在细和深。细,要像一把钥匙,去开启疑团的大门;深,要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我认为他是言必行的,本书在“细”和“深”两个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令人赞赏。 “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细加选择又无遗珠之憾。近30年来,台湾省涌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林林总总,对此进行研究,既不能照单签收,也不能以偏概全。作者在选择时坚持了  相似文献   

3.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4.
书架     
——·文学艺术·——《冒犯书》作者:陈希我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26.00元提要:陈希我对存在的书写,在当代作家中首屈一指。书中的九篇故事,像是打开了九层地狱。作者就像但丁,把读者引进去,步步深入,一层比一层更不堪更恐怖,  相似文献   

5.
读书     
这是三本很不正经的书,确切地说,是三本一点儿正经也没有的书。可偏巧作者他老人家还有个哈佛哲学博士的头衔,这就不免让我们对美国的高等教育生出些疑惑——怎么搞的,哈佛的博士一旦没正经起来,比那个密西西比河汽船里混出来的打工仔马克·吐温还要厉害? 此公叫理查·亚摩(Richard Armour),三本书合在一起叫“亚摩三书”(听起来像  相似文献   

6.
李昕 《中国出版》2012,(9):31-34
职业敏感和书感不一样,书感是在讲一个编辑要为一本书的内容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职业敏感讲的是编辑应该如何去发现作者,发现选题,发现可以成为图书的题材。这与编辑的职业特点是有关的。编辑作为一种充满竞争的职业,和其他很多职业不同。它的竞争特别地激烈。谁都知道,像汽车、彩电、手机  相似文献   

7.
作者王卫平在书末尾表示,他前几年发表过两篇以《围城》为题目的文字,发愿“写一本书”,“后来在某种外在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坐下来赶写”。“赶”,很可能是“赶场”和“赶鸭子上架”之“赶”,一字传神。打眼一望,那人做书的技术特到家到位。十来万字的小书,构造庞然,体系井然:有导言,有结语,有章——曰出身与经历,曰才气与性格,曰散文与小说,曰讽刺与幽默,曰博学与宏识,曰超脱与淡泊,有节——或五或六,或三或四。相其各级“魅力”独具的标题,俨然一“钱钟书评传”。可我往里翻翻,望望然: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围城》讲义的汇编!既然作为“学人”,“钱钟书的独特个性与魅力”怎么老是在《围城》里  相似文献   

8.
一踏进褚钰泉的办公室,首先直扑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书。说“铺天盖地”毫不夸张,地板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仅容插足的一条“羊肠小径”;除了门之外,书墙环筑高垒,就连那可以凭眺外滩风景的窗也整个儿让垒起的“书墙”封住了;至于他的办公桌就更不用说了,——有时我进屋去,先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看到:他从书山后探出大脑袋,笑吟吟的。记得有一天,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他答记者问,地点大概是在他的办公室;我  相似文献   

9.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四则     
台北出版业者诧异——《毛泽东语录》如此热销【台湾消息】台北出版业者杨一峰投身出版业只有三年时间,最近他在岛内出版界做了一件倍受关注的事——出版《毛泽东语录》。该书在台湾出版后热销,一版再版,迄今已出第四版。这样的业绩连他自己都诧异:“本以为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此热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杨一峰说,出版像《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就是要填补学术“拼图”上的空缺。他认为《毛泽东语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且不论它在政治上的影响,就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智慧对做好企业管理就很有帮助。他还举例说,“甚至毛主席还在书中告诉了…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12.
何镇飚 《新闻界》2006,(1):40-42
近两年不断遇到“媒介即按摩”与“媒介即信息”的同时出现,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媒介即信息”的金科玉律。在《从容面对媒体——让你的媒体亮相尽善尽美》一书的第三章《表演戒律》中,作者乔治·莫利斯指出:“马绍尔·麦克卢恩,被尊称为‘电子时代的先圣’。他道出了那句名言‘媒介就是按摩’。后来他把这句话作为一本书的书名,而这书几乎被所有的人误念为‘媒介就是信息’(把m assage中的a看作e)——使得整整一代发言人认为只要在电视上露面或者在印刷品上署名就能成功地传递讯息。其实,这一书名术语是一个文字游戏;麦克卢恩使…  相似文献   

13.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一书十年前问世,在中国则是新书,2011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刘海龙、连晓东夫妇。该书两位作者科瓦齐、罗森斯蒂尔,有几十年新闻工作经历,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眼光,但在坚持新闻工作基本原则方面,则是坚守派。这些原则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  相似文献   

15.
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指代,就是指示和代替,即指示或代替被指示、被代替的对象。指代具体是由代词来承担、来实现的。如:“这书内容很好。”指示代词“这”是指示“书”的;“这里的确风景迷人。”指示代词“这里”,代替这的地点处所;“他看电影去了。”人称代词“他”,代替某个人,等等。指代在语言运用中有着突出的表达作用: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而使语言精炼简洁;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使语句更加贯通流畅;可以使语言增添修辞色彩,更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等等。因此,正确使用指代  相似文献   

16.
苏若舟在他所著的《新闻采编与思维方法》一书中指出:“记者是现实生活的理性记录者,他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时时处处都是以猎取新的目标去观察一切事物的。不管和任何对象谈话,到任何现场去目击、采访,记者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搜集、寻觅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像猎  相似文献   

17.
日本朝日新闻社编辑委员本多胜一,第三次来到中国,第三次奔赴南京,去完成他的不寻常的采访计划去了。那是一个多月以前,我带着女儿去燕京饭店拜访了他。本多还是那么质朴。白色高领毛衣外面,套一件半旧驼色呢外套,看去似乎满面风尘。一九八三年夏天,笔者在日本进修时曾去访问过他,那是在东京,周围都是西装革履、绅士风度十足的人,唯独本多,不穿西装,不系领带,显得很是随便。他曾开玩笑说,他来自长野县山村,是乡下人。的确,本多完全没有大记者的架子。日本《采访学》一书的作者加藤秀俊氏曾经在文章中  相似文献   

18.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听朋友说,有一本名叫《荒原风》的书,在青年学生中颇为流行,被当做哲学著作阅读着。找来一看,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它不是一种严肃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用晦涩的语言精心炮制的政治宣传品——是的,《荒原风》中确有为数并不算少的蕴寓着哲理的词句,但那只是用来进行政治蛊惑的口号。《荒原风》一书的内容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集永恒的魅惑”,塑造了一个似人非人的跋涉者的形象;“第二集兽血的献祭”,描绘了一个和跋涉者相呼应的野蛮人的行迹;第三部分是集外集,是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