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代宦官是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史上的一个典型,其权柄之重,势焰之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旧史家对唐代宦官一味加以贬斥。齐陈骏、陆庆夫二同志的《唐代宦官述论》,(《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其主要观点仍多因袭成说。我则认为,尽管唐代宦官有过种种劣迹,但它在维护中唐以后中央权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自玄宗以后,宦官开始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经肃、代,到德宗朝,宦官专权局面得以确定。此后,它对唐王朝的命运有过重大影响,在军事、政治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中后期宦官参预司法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表现,虽然在不同时期宦官用不同的名称和形式进行参预,但与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消长是相辅相成的.宦官超越其职掌而参预司法,不仅打乱了原有的中央司法系统,侵夺了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的司法权,还直接破坏了唐中后期的法律制度,加深了政局的不稳.  相似文献   

3.
唐代宦官世家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自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之局愈演愈烈,宦官世家大量出现。上层宦官通过提携子弟,援引亲族,世代把持内(外)廷的某些要职,形成不少绵亘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宦官家族。受其影响,唐末五代养子之风普遍盛行,构成了这一时期封建政治的一大特点,直到宋代仍遗风流传  相似文献   

4.
唐代宦官奉佛之风十分兴盛,从西安碑林新藏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看出他们奉佛的思想根源。墓志反映,唐代宦官或为佛陀庇佑,或为禳灾灭祸,或为祛病回生,或为避满招损,从而虔心归佛。通过考析新出土的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达到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贿赂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中的一曲不和谐音,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行贿者为了考中科举,为了做官或升迁而行贿,朝中权臣、宦官以及皇亲国戚、权臣的亲属、侍从、门人等为谋私利而招权纳贿,这种风气直接影响了唐代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动乱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南朝宦官的品秩要比北朝低得多,这就决定了南朝宦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远不能和北朝宦官相比。南朝宦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多为个别偶然现象,北朝宦官的军事职务往往是与刺史、郡守等地方官联系在一起的。北朝宦官的军事职位的品秩比较高,都在四品以上,这样品秩的军事职务,加重了宦官的社会政治身份,同时也使宦官拥有军权,进而为影响北魏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以及影响皇位继承不稳定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皇位继承很不稳定,但依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唐代有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嫡长子继承制是动态的、灵活的、不僵化的。影响该制度不稳定的因素诸多。如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太子、亲王权力大导致的皇帝与太子、太子与亲王的矛盾;官僚集团;后妃;宦官等。  相似文献   

8.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9.
说神策军     
安史之乱后的新建禁军——神策军,是一支以宦官为统帅、由其完全控制的军队。它具有不同于其它军队的一系列特征,在中晚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旧唐书无志记载兵制,新书虽增写了兵志,却语焉不详,舛误甚多。唐长孺先生著《唐书兵志笺正》,对《新唐书·兵志》的错误一一疏理纠谬,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神策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笺正》的主要任务是诠释纠误,而不是补葺疏漏,对整个唐代兵制作系统的考述。因而,神策军的全貌仍然不清。现行的通史教材和某些隋唐史专著在谈及神策军时,多因其为宦官所掌而大加贬责。本文缀辑神策军的有关资料,试就某些传统的看法提出商榷,希望对于进一步研究唐代兵制和中晚唐政治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宦官与经济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对明代宦官与明代经济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以进一步丰富、完善关于明朝经济、政治史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向刘歆是西汉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及文献学家,进行了近二十年文献整理工作,其中包括当时所有音乐类文献的整理。他们整理了先秦留存的以及西汉新兴的音乐文献,进行汇总、校勘、撰写《叙录》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将整理好的音乐文献分类,将其归属于不同的学术系统中,同时做好排序、汇总的工作。这涉及到对每类文献来源、流变、性质、重要作品做评价,透露了刘氏父子对于音乐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14.
陇西李氏并非魏晋旧族 ,而是鲜卑贵族、汉士族合流时出现的新士族。陇西李氏先世前汉时是武将世家 ,在汉魏晋门阀形成、发展过程中 ,已衰落为陇西寒门。晋末十六国时期 ,陇西李氏开始崛起。北魏初年李建立西凉 ,其家族成为小王国的王室。西凉灭亡后 ,李子孙仕魏。李氏作为亡国小朝廷的后裔加入北魏政权 ,失去了豪强割据的社会基础。李氏为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只有依附皇权 ,并和皇权紧密结合。正由于李氏对皇权的依附性 ,与皇权利益的一致性 ,仕魏后很快取得了与五姓七家并列的地位 ,成为当时盛门。  相似文献   

15.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6.
扬州高邮人夏之芳在清雍正年间曾巡视台湾,监理学政。目前学术界对其人缺乏深入研究。考述夏之芳家世,其先世在明初由苏州迁高邮,至夏之芳一代,高邮夏氏成为文化世家;勾勒夏之芳生平事迹,其任巡台御史期间多有建树。夏之芳宦台期间所作《台阳纪游百韵》内容丰富,可分为山川胜迹、风物民俗、民情农况三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后人探讨往昔台湾社会实情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奠基于殷周之际,它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天下"的理想之中。这一伟大的文化理想,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在王权受到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在接受并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在不得不面对历史和现实时,不得不面对被征服的异姓部落并进而面对"天下"的考验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它是周人留传给后世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和反省,以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类情怀重塑人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燕地宦官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在与汉朝的交往中,不仅积极维护匈奴利益,还展现了他对匈奴习俗的认同与尊崇。中行说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迎合,其背后隐藏着燕代地区胡汉互动与民族交融的内涵。经考证发现,汉朝中不少习胡事者与燕代地域之间存在联系,燕代地区在西汉前期正处于匈奴势力的影响之下。该地区在经济形态上以畜牧为主,胡汉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汉人因政治变动时常亡入匈奴,胡将、胡骑也存在于燕代地方政权中。在此地域背景之下,燕代地区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异于内地的情形,胡汉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民族隔阂,燕代之人也随着政治变化与个人需要来选择入匈或入汉。  相似文献   

19.
桑弘羊和刘晏分别是西汉和唐代理财家的突出代表。他们的理财措施尤其是盐法改革措施,既一脉相承,又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时代背景和指导思想均有相似之处的前提下,刘晏对桑弘羊盐法改革具体措施的合理之处进行了选择性借鉴。在发展方面,刘晏针对桑弘羊盐法改制的弊端和新的时代需求,分别从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发展,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官本位"的格局,获得了显著地成效,最终把改革引向成功。研究刘晏对桑弘羊盐法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把握中国古代自西汉以降至唐中期盐法政策的变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中古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