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礼仪教育》是武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996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按期完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的与意义: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礼”与“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指社会制度、法规、规范,“仪”是行为表现形式,“礼”是“仪”的标准,“仪”是“礼”的具体化、形象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礼”思想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文化遗产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由,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也因此烙上深深的印痕,从拜师择徒到德化教育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印记,呈现出民族礼仪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养生理论和 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崇尚六经的文化,六经就是《诗》、《书》 、《礼》、《易》、《乐》、《春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翻阅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来揭示《诗》、《书》这两部经典对儒家养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相似文献   

5.
从东西方技击礼的不同表现形式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文化学、社会学、哲学、体育学等理论对技击礼的产生与演进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技击礼的文化内涵及其表征特点,全面分析技击礼的内在特质。研究显示,技击礼的产生与演进受到人类心理、社会“礼”文化与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技击礼内涵的特质是社会文化的折射;技击礼的表征系统由形、貌、意构成。技击礼的规范与内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不同技击术的核心价值与文化是保持该文化源远流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不同时代给予技击文化的要求不同,因而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弘扬民族文化,还要完成文化的更迭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而诗、画、乐则是艺术文化中的艺术,它们虽然名不相同,又各属艺术中的一类,可是它们却相通于中国文化的精魂。 艺和合于道。这是我国古代衡量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评价《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在论及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涉及礼物往来的共有31篇,其礼物可划分为赠答之礼、贡赐之礼、祭祀之礼.《诗经》礼物书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书写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神人同构的观念,动物书写呈现了对权力和力量的尊崇以及对受祭者的重视,而玉器则象征着美好的品德和对美的追求.《诗经》礼物书写及遗赠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作为文化圆周上的一个扇面,它的深处潜埋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代码:它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体现了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文化功能。“十”字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11.
礼仪实践训练课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看、学、练、演、用”是礼仪教学的常规模式。课堂教学重在讲,主要是转变学生观点培养礼仪意识,让学生深深体会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道理。而实践训练教学更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主,并逐步将礼仪要素转化为自觉、自然的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的《乐记》经汉代学者整理,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理论的著作,其中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作了系统阐述。《乐记》认为音乐由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又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获得快乐和教益。其快乐包含着生理的节奏和韵律的共鸣,其教益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乐记》还认为人是宇宙万物和谐的组成部分,音乐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包括相辅相成的协调和相反相成的节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万物规律的体现,也要体现和谐原则,而音乐中也体现了人伦关系的和睦。音乐的审美教育要体现以道制欲的原则。音乐主要从内心感动人,所以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感化,与道德礼仪教育相辅形成。《乐记》对中国两千多年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它有封建时代社会要求的局限性,但其贡献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14.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盟、诅之关系及其巫术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典礼下》郑玄注云:“聘礼今存,遇、会、誓、盟礼亡。”是汉末已不知盟礼的具体内容。孔颖达曾据《左传》所载事例探寻盟礼的仪节,具见于《典礼下》“正义”。侯马盟书出土以后,陈梦家先生的《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一文有“左传所见盟誓之制”一节,详细讨论《左传》中散见的盟礼程序和仪节,较孔颖达更细致,更有条理,但是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是把注意  相似文献   

17.
《礼记·月令》的比较神话学解读--以仲春物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鸟身的特征,在原型谱系中和司生命与繁殖的地母神有象征性的认同关系,而且是生命、生殖、春天女神的化身。伏羲蛇身熊号与再生女神变化周期相关,它是生育女神的化身。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知识对上古中国丰富的礼书经典具有再认识的作用;古文献解读应提倡三重证据法。  相似文献   

18.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记述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及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内容广博,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自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尊为"经",宋代以降,位居"三礼"之首。其中的篇章,如《学记》、《礼运》、《檀弓》等广为学人所重。是古代科举教材,影响中国文化甚深。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礼记》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