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长期困扰体育界的棘手问题。帆船帆板是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中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最高的项目之一,开发国家帆船帆板队远程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教育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参赛能力。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同时,可以发挥国家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在役运动员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7惯。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帆船队男子激光级两名重点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施某主要存在核心力量及高强度运动下腿部肌肉耐力不足,而乔某主要是由于腰肌劳损导致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出现腰部酸痛、僵硬、腰椎活动度减弱等问题。根据两者的不同状况,针对性的制定各自的训练方案,通过3~4周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及损伤恢复情况均有所改善。通过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制定、实施,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完善有效提高帆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同时,通过对重点运动员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汲取康复体能训练有效手段,探索运动损伤机制并在训练中积极预防损伤。  相似文献   

3.
国家帆板帆船队备战2000年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及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帮助国家帆板帆船队备战2000年奥运会,我们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和系统的心理训练等方法及手段,为运动员提供跟踪性的科技服务,帮助运动员提高参加比赛的信心,增强情绪的稳定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的客观监测,保证了正常训练的顺利进行;比赛前的心理准备有效地增强了运动员的自信心,我们还采用12项心理指标和5项心理指标比较客观地评价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心理训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明显提高,这些生理心理指标能够科学地验证心理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备战第11届全运会期间,采用全身训练法和个体化训练法对上海帆船队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监控与评定.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接受针对性训练后,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双臂屈伸成绩显著提高,控腰时间、立定跳远、沙滩3 000 m跑成绩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员体能水平显著改善,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体能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平  李雯 《湖北体育科技》2015,(2):145-148,10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调查、研究山东省帆船队女子运动员生理期,了解帆船运动员生理期的身体状况及生理期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6.
田径运动员的弹跳力是田径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素质。它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田径运动的竞赛越发激烈、精彩,对运动员的弹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训练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弹跳力素质在田径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地提高弹跳素质的训练方法手段及其负荷控制,旨在为提高弹跳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帮助。弹跳力是指运动员的跳跃能力,它是运动员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7.
熊洪富 《新体育》2023,(10):43-45
网球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战术能力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运动员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提高综合水平。教练员对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能力培养重视起来,采用多元训练方式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培训服务。本文围绕某高校网球队的实际比赛情况,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能力进行了调查、统计与研究,详细提出了八条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就中国国家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专项智能有关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指导柔道重点运动员的备战、参赛心理准备,取得了较好效果,帮助中国柔道队夺得二金一铜.主要成果与结论:(1)提高心理能力、专项智能是提高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训练需结合个体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2)训练能力与比赛能力有着本质性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内部原因是运动员的应激差异,同时外部环境因素和训练因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3)运动员心理能力和专项智能的评价诊断需综合进行,除了必要的测评工具外,训练与比赛行为观察更为直接和客观;(4)心理能力、专项智能的训练需要从多环节、多角度、多途径、分阶段进行,紧密结合训练实践是十分关键的措施;(5)研究构建了柔道运动员心理能力、专项智能的有关概念和训练方法系统;(6)对柔道重点运动员实施了个体化的心理能力、专项智能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浩 《体育世界》2009,(1):79-82
乒乓球是一项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运动项目,其中智能为指导,体能为保证,技能为体现。国家乒乓球女队主教练施之皓认为乒乓球战术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旋转、技术、落点、弧线、线路、速度、力量、节奏。如何能把众多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又能够合理运用呢?本文认为是提高运动员对球的调节能力,因此运动员提高对球的调节能力是能否提高乒乓球技战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球的技巧性很强,在运用中讲求及时、合理、符合客观的击球规律。在智能指导下,这种调节球的能力才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运动员加强调节球能力是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跆拳道是一项要求快、准、稳,同时要求综合运用手和脚快速击打对方已获得相应等分的项目,不仅要求跆拳道运动员在平常更多的进行技战术训练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还要结合跆拳道项目特点和制胜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为了更好地提高跆拳道运动员对跆拳道技战术合理运用和掌握,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竞技能力,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及专家访谈法,通过总结FMS功能性动作评估,来探究跆拳道运动员自身的不足,以期达到提高其竞技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篮球运动是体现运动员运动技巧、应变能力、智慧创造等复杂变化的活动。篮球选项课教学,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始终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活动为中心,培养学员的综合运动能力。为达到这个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了“七步教学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教学管理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教学管理定位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抓好优秀运动员学习过程管理,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优秀运动员的教学管理是体育院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突出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提升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心理测量与评定法,对我国130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指标构成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指标是由反应准确性、状态调控能力、信息加工状态能力、直觉反应能力、预判能力等5个方面构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控制水平与运动成绩提高是相关的,优秀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结构与所掌握的技战及运用效果是一致的;所建立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结构指标是合理的;研制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的综合评定标准具有简捷、合理、实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运动员培养与保障方案,了解并评价退役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基本状况,进一步提高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质量。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基于职业转换视角下的退役运动员适应能力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此指标体系包括了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及其权重,5个一级指标及其权重依次为:职业关键能力(34.61%)、综合实践能力(28.11%)、沟通交往能力(14.25%)、自我管理能力(12.39%)、思想道德修养(10.64%)。此指标体系为退役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与判定提供了一个初步分析框架,建议在今后退役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向所占比重较大的能力倾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国内研制的"重力式力量训练的测试与评价系统",对3名优秀的国家队女子帆板运动员60s速度力量耐力训练进行跟踪测试,并将2年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测试发现,在同等重量下,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国家帆板队力量训练,为运动员的选拔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调和学训矛盾,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须进行种多种革新。树立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以促进运动员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同时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对首所专门培养及发现体育幼苗为目的的育才全日制体育运动实验学校的初选苗子进行首次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综合研究,了解所选运动苗子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为今后广州继续设立其它体育幼苗培育基地的可行性及修正、完善广州市青少儿运动员初级选材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培养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提高训练成效和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运动员的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特点、功能,以及重要具体运动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生态化理论的理解和梳理,打开生态化教学的思路和途径,对优秀运动员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了以交际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语言情境设置、多元化语言环境的建设、体育界明星榜样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