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文化研究意味着教学研究在话语体系、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范式方面的文化转向.它能较为完整地概括这一转向的内涵.教学与文化的研究、教学基本概念及问题的文化重释、"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度"课堂教学文化"是其主要研究对象;人种志研究基础上多种教育研究范式的整合是其研究的主要范式.课堂教学文化研究对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变化,教育研究方法在人文化和综合化中逐步成熟。本文拟从"质的研究"的涵义、社会起源、特征、优势与不足、发展走向及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层面一一阐述,以求对"质的研究"这一范式有更科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指导的,"范式"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我国教育研究处于哲学思辨研究范式阶段,以书斋研究为主,脱离实践无补于实践的发展。此范式无论本体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都体现出简单思维方式的特点。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简单思维范式无法解决复杂问题。因此,教育研究哲学思辨范式需转向复杂思维方式。笔者认为,质性研究范式基于田野,面向实践,较好地体现了复杂思维范式的特点,更适用于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范式分类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工作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翻译介绍西方教育研究现状。而且对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问题众说不一。笔者试图通过对“范式”概念的分析、界定,从整体上整合各种讨论,再次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划分,希望能对当前教育研究范式分类及教育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教育研究为谁服务认识不清,表现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性缺失,教育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解决不了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造成了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各自为政”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研究范式,倡导关注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范式,即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主线,以教育价值为坐标,以教育意义为本真的教育研究范式,从而走出教育研究的困境,进而找到教育研究范式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化学-物理学家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与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三者各自在其原有学科基础上,通过复杂性研究范式,创建了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与儿童认知发展论。这使教育学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而存在的教育学,综合意味着什么;其次,当学校教育在大多数社会问题中,陷于"巴尔干半岛之境地"时,教育学领域对此作出合理的抗议是必需的;最后,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通路,将更能引起此门学科中的工作者们对跨学科综合意识与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这一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从实现的方式上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革命",从指向范围上讲"范式"的栽体是"科学共同体".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的论述也多达21种,但是没有作过明确的一义性的解释,致使不同领域对范式的借用泛化,朱爱军提出了范式借用的原则,以此来规范范式的借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范式在德育中的借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范式的角度,分析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的生态范式,以期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化运动中,被视为21世纪智力革命前沿的认知科学,已汇成为意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进路.认知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引发了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和研究技术方法上的重要进展,逐渐改变了传统意识研究的"虚无化、含糊化"的状态.当前认知科学的理论范式正处于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之中,这有可能为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创新问题提供内生增长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倾向、演绎式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缺乏,既是当下教育哲学危机之表现,也是其产生之原因。而教育哲学之拯救,迫切需要教育哲学深刻的范式转换。直面问题是中国教育哲学当下最高意义的范式转换。"问题"对于教育哲学的优先性关涉教育哲学的本性。走向问题的教育哲学既意味着某种实践论的取向、文化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取向,也意味着生活世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来的两个美学范式.本文试从具体作品入手,对这两个美学范式的内涵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近期,跨学科融合交叉的教育研究范式在艺术教育研究中得到了积极运用,打开了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引发了艺术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相关性研究到实证研究的艺术教育评价研究的范式转换;二是从单学科研究到融入神经科学的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三是从研究艺术到艺术作为研究(艺术实践作为课堂研究)的范式转换。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诸如过于偏重文献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等问题,因此艺术教育研究视野的拓展与研究范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今后,我国艺术教育研究不仅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分析与提炼,同时要确立清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教育研究,做出原创性贡献,推动艺术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比较教育经历了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趋势。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研究范式介绍,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比较教育学,更好地把握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方法是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的标志性方法,田野研究范式的发展为中国的科研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对"田野调查"的内涵、特点及其基本原则和运用程序进行了阐述与剖析,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田野调查方法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授、教育家、教育学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梯度要领在教育研究当中是不能够说得清楚的相互连带关系,而他们共同的思想应该是教育精神和人的境界,而不是人.教育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相交织的实践,这个实践存在于教育各式各样的形式之中,这方是教育精神的一般意思.而教育的一般主题和主体是人,在时代下的要领应该是人民,教育学是人民学术,是革命学术,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时代精神.然而,当下的教育,世俗的方面浓重,神圣的方面淡薄.人成为一个魅影的时代和教育家的宗教情怀,形成了"教育研究无我"的范式,教育学成为"我说的话和我没有关系"的说他人话,讨论他人的话题,成为一个狭窄而无谓,甚至元聊的美学假设问题建构,最终成为教育之中没出有教育精神的枯竭游戏.  相似文献   

16.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法三个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可以分为工具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知识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背景之下,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炽热的研究范式,--"行动研究".它不仅引发了教师对自身教育价值的思考,同时也唤醒了教师心底的工作热情.大家都觉得这一提法好,倍受鼓舞,决心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美好夙愿.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感觉力不从心,虽然朝着研究发展的目标努力,做起来却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现有研究多以"SIP"模型为研究范式,探讨社会退缩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殊类型性及友谊/同伴关系在社会信息加工和退缩行为之间的调节/中介作用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尽量统一儿童社会退缩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关注情绪等非认知因素对社会信息加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9.
从1901到1949年,中国教育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教育学范式的转换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中国教育学大致经历了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到新式的资产阶级教育,由乡村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范式转换;在此过程中,教育研究范式也相应地经历了经验—描述范式到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再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范式。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其丰富的阶段,奠定了中国以后直至现在的学术文化基础。我们现在的学术典范,就是那个时代学术之余味,而在精神上,远远没有达到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起源与本质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观念分析等方法对篮球运动的起源和篮球运动的本质这两个看似孤立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根本目的"作为逻辑研究起点,按照篮球运动起源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历史文化解读--本质论综述--新本质论,这一基本路径进行了研究.为丰富篮球运动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中国篮球运动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