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桐城派的三位开山祖师中的方苞、刘大櫆只是在理论和创作上为桐城派的创立做了必要的准备,而桐城派的真正创立并得到发展,其关键人物当是姚鼐。姚鼐对桐城派创立和发展的贡献,一是表现在他凭借创立文派的强烈自觉意识,公开打出了"桐城派"的旗号,使桐城古文享誉天下;二是中年毅然辞官后,一边宣扬自己的古文理论,身体力行地进行古文创作,一边长期坚持在书院教学,培养了大批桐城派作家,使桐城派流衍覆盖全国。可以说,没有姚鼐的努力,就没有桐城派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其昶有桐城派古文“殿军”的美誉,其文深受林纾、陈宝琛、章太炎等遗老或激进思想家的推崇。其古文多抒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哀婉、感伤之情,又善言情,出之以六一风神,能尽俗且多施博喻,故而有较强的感染力。林纾等人推举其为当时第一作手.并非虚誉。  相似文献   

3.
梅曾亮《古文词略》是桐城派编纂的众多选本中唯一的诗文合选本,但长久以来,此选本在学界并来得到广泛关注。即便是在对梅曾亮的研究论著中,《古文词略》亦甚少被提及。实际上,从编纂体例、注释方武、诗文择取标准等方面考察,此选本可视为梅曾亮对于桐城师法的传承。同时,它也蕴含着梅曾亮作为桐城派中坚力量的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古文复兴不是韩愈的专利。早在韩愈之前,前期古文家就借助于“三统循环”,论证了古文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风气的扭转和作家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兴古文的途径;运用“先道德而后文学”,恢复和高扬了先秦散文生气勃勃的实用精神;通过“六经为师”的实践,把复兴古文的理想化为惹人注目的现实。前期古文家思想和实践上虽然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惰性,却相当出色地完成了散文文体拨乱反正的任务,并为后期古文家的进取留下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新编全唐五代文》与《全唐文》相比,内容体例方面有四个特点:(1) 增收了大量篇章;(2) 注明了收文出处;(3) 校勘审慎仔细,校脱补残,改讹正误颇多;(4) 重写补写了作者小传。从东汉开始的骈文,至唐五代形成了广为流行的时代风尚。唐初古文倡导者以雅正刚健的古文来对抗朝野流行的浮浅靡丽的骈文文风。然韩愈之后古文家追求奇奥文风,不为大多数文人接受而古文消沉。可以说,整个唐五代时期骈文一直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在中国散文史上声名显赫,而戴名世的文论主张及创作又颇具水平与成就,其古文理论以平淡自然为追求目标;力达义、法、辞合一的境界;讲求精、气、神并重的关系原则.戴名世的这些理论及创作实践均对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及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且颇具启迪与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刚己是桐城派融纳畿辅文人群体、传道北方的中坚人物,"莲池学派"第四代的典型代表.为学融通中西,以致用为本,形成了其诗古文才学并驶、清刚雄深的艺术风格.他祖述桐城文统,以斯文为己任,秉承了"莲池学派"固有的文学观,提出"行谊文章相待为用"的观点;其诗除强调诗教之旨外,亦多儒家游心于艺的风雅情致,对莲池派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姚莹是桐城派重要作家。《康辅纪行》是其出使西域所作,沿途所记涉及范围甚广,其中不乏精彩生动的景物描写、独道深刻的历史思考、洞悉本质的现实观察,语言质朴、精炼、传神,在清代笔记体游记散文中尤显独特,它对桐城派文学研究和所处时代的历史探索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文章被大量古文评点本选取。《古文关键》《崇古文诀》《续文章正宗》《古文集成》与《文章正印》中都不乏其身影。这是出现在南宋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现象,元祐之学的回归,时文写作"以古文为法"理论的重新提出,都为张耒文章重归大众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张耒文章本身也因立意高妙、结构井然、技巧天成、词句精到与文法变化多端等特点,被众选家选取接受,以教习初学,指导科举时文创作。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3.
彝族作家普飞的儿童文学是童心对真、善、美的再现,它以追求真、善、美为作品主调,有着独特的作家个人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研究其儿童文学对把握我国当代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因的散文创新主要表现在碑志文、解体文和记体文三方面。碑志文的创新熏主要在于以小说笔法入碑文熏重视事件情节的交待熏注意碑主在事件中行为的描摹。解体文创作融入小说写法,使这种文体的创作别开生面。记体文采取文言笔记的做法,搜奇以志怪,并加以哲理说明,以志怪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吴汝纶虽长期在外仕官讲学,但却时刻心系家乡教育。他为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劝捐,建议家乡改书院设学堂,驳斥省城救生局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收入,反对劣绅霸占白鹤峰书院新涨洲地,亲手创办桐城学堂。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除写作大量历史学、古文字学著述外,其文学创作及著述也相当丰富,其中自传的写作是最主要的方面。郭沫若自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落笔时就力图从个人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脉搏跳动。除自传外,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著述亦值得关注。由1935年到1936年多篇历史小说结集的《豕蹄》成为他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而伴随着《豕蹄》的创作,郭沫若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关于典型的理论。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脱却了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去机械搬运理论主张的方式,贯注着个人深入独到的思考,成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和关于悲剧的美学理论的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