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8,(3):91-99
存在于村落的中国民俗体育,一直以来蕴含了未被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所制度化的原生态元素。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强势扶持,在强调改善"治理"状况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在互惠、双赢的理念下形成了"相互在场"局面,村落舞龙获得了"国家-社会"所形成的合力。研究应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骆山村春节期间的舞龙活动"骆山大龙"为例,对其起源、风格特征、开展现状、运动强度、舞龙流程、管理现状进行了全景的民族志式深描。基于此,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是骆山大龙当前得以传承的国家意志,而村民"龙崇拜"所形成的社会在场则是传承至今的核心支柱。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村落舞龙和优秀民俗体育将在"国家-社会"相互在场的基础上促进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抢花炮在桂北侗乡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和民间精英的需要,同时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在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体现着民族的信仰文化,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可以透视社会、文化及民族性格。仪式性体育活动是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以人类学、发生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起源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了宗教仪式对竞技体育的产生、发展中的功能性变迁。认为:宗教和体育均起源于人类的文化活动,宗教仪式对早期体育竞赛起到了主导和控制作用;体育竞赛的功能性与宗教的仪式性相互作用使现代体育竞赛中仍然保留了宗教仪式的符号特征;宗教仪式与体育竞赛仪式相互影响,其共同价值在于促进良好秩序的建立,其本质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与文化规训,更体现于人类精神的寄托和人类积极进取的"神话"诉求。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6,(5):62-68
结合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社会变迁背景下蒙古族仪式性体育活动的变迁进行历时性考察,研究认为:个案地区的蒙古族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渔猎部落到今天的地方旅游文化符号,从仪式性身体活动到祭祀观念与行为的"仪式化"展演过程的转变;以游牧、渔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展现实际上是蒙古族文化的民间叙事,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蒙古族身体运动形式、社会结构特征、信仰体系以及民族机理的高度认同;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正在遭遇消蚀,传统的游牧文化生存空间正在遭遇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文化的挤压和改良;由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中所遭遇的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认为:第一,以物质文化变迁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单向度视角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向;第二,失去了信仰体系的仪式性身体展演在现代化进程中只能沦为"形式化"操演。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6.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福建厦门保生大帝信仰进香活动中的"蜈蚣阁"表演过程、发展变迁及体育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蜈蚣阁"是依附于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下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盛行于清朝时期的"蜈蚣阁"在文革期间搁置,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并得到积极发展;"蜈蚣阁"的体育价值有文化传承价值、青少年教育价值、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价值、闽台文化认同价值等。  相似文献   

7.
张大志 《体育科研》2016,(6):1-5,37
全民健身是体育功能的时代体现,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在体育上的投射,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政治现象。全民健身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民生命被纳入到国家权力的运作逻辑之中,体现出国家权力对生命的规训与尊重。在全民健身中,生命政治贯穿人的一生,体现在参与群体的分类中,体现在国家顶层设计与国民个体认同的有效衔接中。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5,(4):88-93
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法治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法治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依法治体"是当前的路径选择。社会转型引发的经济、社会关系、利益格局重大结构变迁对体育领域影响深刻;体育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暴露了原有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弊端,僵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很难适应和对接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是造成体育伦理缺失、行为越轨和道德失范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影响了国家主体文化的渗透能力;顶层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影响体育法治的实现;传统一元体育治理模式制约多元治理能力发挥是影响"依法治体"的关键。文章认为应以依法治体为前提、坚定道路自信,优化制度形成能力、增强文化渗透能力;推动政府体育治理的创新,强化国家制度的实施能力;增强国家制度学习与调适能力,提升体育多元治理能力,以此推进"依法治体"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任何理论范式的出现总是与特定时空下的社会制度背景紧密相关。"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体育社会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一种现实反应。运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这一分析框架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探讨其积极意义及其局限。研究认为,"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引入突破了体育社会组织研究的"三段论"传统模式,加强了相关理论的探讨,无疑是在理论层面的提升。同时也为改变传统的以"国家本位""政府本位"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当然,该框架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其适用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政府力求将权力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强国家——弱社会”格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有了相应发展,进而产生了“小政府—大社会”构想但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国家产生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社会在国家治理下有效运转. 国家与社会之间应该是“强国家—强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的介入往往形成"诺斯悖论"现象,其悖论的实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特有的政府权力与投资主体权利的博弈,是政治与经济的冲突与协调,也是政府对市场的侵犯与保护[1]。本研究通过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产权所有、路径依赖层面对正处于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诺斯悖论"进行分析,探求走出"诺思悖论"方法,提出政府影响与职业化发展效率之间平衡的对策,促进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向着更加科学、系统、规范的方向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一系列动力机制作用下,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流动日渐加剧,由此诱发我国社区急剧分化与变迁。社区形态的变迁改变了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基础要素:重塑社区社会关系,改变了社区体育发展的关系纽带;重构社区社会结构,变更了社区体育发展的阶层基础;重赋社区生活方式,变迁了社区体育发展的表达形式。社区的变迁使社区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与特征:社区体育的地域特征不断弱化;社区体育的动员形式多元演化;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逐渐小型化;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13.
体育政治化深层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桂海 《体育科学》2012,32(8):66-72
通过对现有关于体育政治化原因是"国家作为比赛单位"与"运动员政治身份"之说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一些缺陷。从国家利益与政治权力视角展开研究,初步认为,导致体育政治化的原因包括多种因素,体育影响力是体育政治化的基石;国家利益"体育式寻租"是体育政治化的根本原因;体育组织结构是体育政治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村落民俗体育的视角,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村落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活动所蕴涵的体育本质问题.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探寻村落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类民俗体育资源问题.认为村落社会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类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原生态民俗体育内容,是提炼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资源宝库.当前,发展村落体育的重点不是如何推动全体村民接受现代体育,而是在于努力提炼村落民俗文化活动中所蕴涵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并结合村落的民俗文化活动来推动村落体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村落体育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一个村落舞龙活动变迁的过程、特征及成因.在此个案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研究表明,社会自然环境变迁是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社会变迁与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同步或同向的;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是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方式是"解构-重构";"解构-重构"有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解构-重构"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6.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7,28(2):51-57
新中国成立以来抢花炮的坎坷命运折射了村民的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密切关联,许多实例反映了民间仪式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博弈以及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压力,抢花炮符号的所指(signified)有了表面的、宣传的一面和隐含的、代表乡民世代相传的观念的一面;民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使用见机行事、斩而不奏、传说版本的选择性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信仰活动得以开展,但民间组织者与政府始终保持合作的态度,主动地为政府考虑,同时也充分表述自己的活动对政府与社会的意义以寻求合法性。对于花炮节是否应该官办,在民间和官方两面进行的访谈调查反映,传统的仪式性体育活动民间办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宪法基本权利的分类,体育权本质上属于社会权之一种。首先,体育权的产生体现了社会权的基本理念。作为社会权的体育权的价值意蕴,强调的是其有由国家积极促进的一面。其次,体育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彰显了社会权色彩。公民体育权对所有国家公权力都具有约束力。但主要地是为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提供行动指南和价值准则。公民并不能据以直接请求国家给付。再次,体育权保障的国家义务突出了社会权特征。作为社会权的体育权,更为注重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受益型保障,而对以司法权为中心的防御型保障注重较弱。但在强调体育权的社会权面向的同时,也要防范无节制的政府福利给付所可能引发的财政、管理、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沅陵传统龙舟竞渡源于纪念始祖盘瓠;经过自在自发时期、萧条与禁止时期、恢复调整时期、加快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的变迁,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由"本土"祭祀性体育活动演变成与国际接轨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龙舟赛事的举办促进了沅陵县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地研究等方法,对小岗村体育变迁进行分析研究,反映出新中国村落体育变迁特点和各种社会因素在村落体育变迁中的作用.认为:新中国村落体育变迁的特点是,村落体育从"土特产"项目转向传统项目与现代项目相结合;村落体育场地设施从一穷二白到少量投入;村落体育意识逐渐增强;村落体育组织管理经历了起落、发展的过程.社会因素在村落体育变迁中的作用:社会政治环境对村落变迁起着导向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村落体育变迁的基础条件;村落文化变迁为村落体育变迁提供了外部动力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考古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政治权力结构变迁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的影响。从汉朝至明清时期一系列封建的民族政策,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一,汉朝时期"初郡政策"不仅为各代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政策参考,也为中原汉族体育文化在南方初郡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对流,大杂居、小聚居格局的出现,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衍传"发展;其三,隋唐至明清时期,随着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结构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迁居、扩散,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丰富多样。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变异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