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并使用,对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研究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非正式交流及跨学科合作。[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例,将iSchool成员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获取61所iSchool机构成员用户的交互关系数据,并对其中的2798所机构及其间所形成的30393条交互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结论]从交互数量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范围较广,但跨学科影响力有限,其跨学科交互情况反映了目前图情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从交互关系网络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整体学科交互关系网络结构较为松散,网络还呈现出iSchool成员机构分别主要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机构产生交互关系的两种趋势。此外,对学术社交网络中交互关系的拓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合作的开展和学术声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严炜炜 《情报科学》2019,37(2):9-13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环境下,对学术社区利用水平的定量分析对于揭示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 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ResearchGate学术社区为例,对中国和美国的代表性iSchool院校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分 析,探究了iSchool成员对学术社区的总体利用水平,并分别对iSchool层级成员、中美iSchool成员用户进行比较分 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图书情报学科用户对学术社区整体利用水平有限,成果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处于相 对弱势;iSchool层级成员间对学术社区利用差异并不显著,而中国iSchool成员的学术社区参与水平、学术影响力和 受关注程度均距美国iSchool成员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为科研成果交互分享提供了平台支撑,针对平台中高影响力成果的特征分析, 有助于拓展高影响力成果研究维度,为平台优化及用户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选择学术社交网络中 iSchool成员的8449篇高影响力成果作为研究样本,从年份、刊物、作者3个视角探究其分布特征,并应用时间序列 聚类方法归纳影响力变化模式及规律。【结果/结论】来源年代近、刊物质量好、合作意愿强为多数学术社交网络中 高影响力成果的共有特点,虽存在部分高质高产的核心作者但作者来源整体分散,经典成果同样能在平台中保持 并延续其高关注度。高影响力成果影响力变化呈现出线性增长型、趋向饱和型、趋向衰退型和热点猛增型4种模 式,主要体现了科研成果借助学术社交网络提升和发挥持续影响力的整体趋势。【创新/局限】本文创新点为分多维 度揭示科研成果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归纳指标变化规律,丰富基于资源层面的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 为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是开展知识交流与学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对iSchool成员用户的研究有助于图情学科研究人员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方法/过程]本文以ResearchGate (RG)为例,采集61所iSchool成员机构的用户行为数据,依据被关注—关注比例指标进行用户细分,并从地区与层级角度对用户结构及利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论]地区角度,北美机构拥有较多明星型用户且注重展现与互动,亚太机构用户则更倾向于搜寻信息;层级角度,iCaucus机构用户更偏好学术资源分享,低层级机构用户跟踪获取学术资源的需求则更普遍。此外,iSchool成员机构能被RG指标进行良好的层级区分,学术影响力和层级领先的机构表现出更大的学术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合理拓展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站中的学者推荐有利于增强学术合作、提升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对科研工作 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从学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行为网络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相似兴趣的学者推荐模型, 挖掘分析学者知识结构特征、学者间合作网络、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计算学者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相似度并进行整 合实现学者推荐。最后以百度学术学者主页数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 够有效解决科研社交网站信息过载和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可操作性和推荐结果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参与主体,在学科划分基础上对其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规律的分 析,有助于揭示科研机构进行网络学术交互的学科差异特征,并指导科研机构用户依据学科特征合理利用学术社 交网络。【方法/过程】本文选取中国科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用户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术社交网络 ResearchGate(RG)和Academia.edu(Academia)的用户行为数据,从用户分布、交互关系、成果分享和主题关注四个 方面归纳不同学科用户的利用行为差异。【结果/结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的科研机构用户能积极且有 效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的用户参与意愿强烈但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工程与材料科学、管理科学、 医学科学的用户目前参与人次较少但仍具潜力。  相似文献   

7.
刘虹  李煜 《情报科学》2023,(3):119-126+144
【目的/意义】研究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发展特征、科研合作态势与研究向度,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启示。【方法/过程】从国家、学科、作者三个视角对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力量展开研究,综合分析其科研合作态势,提炼目前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向度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国际学术社交网络研究呈现围绕多个权利中心聚集的多国家合作、多学科融合特征,中国、美国、英国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国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学科;科研管理评价、用户采纳、信息推荐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社交网络交互的学术评价和人才发现将是新兴研究热点。【创新/局限】借助可视化工具,从国家、学科、作者、主题等不同维度系统梳理了国际学术社交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成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的平台,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 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在线科研合作的健康良性发展。【方法/过程】将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先是根据 收集到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访谈资料,通过质性分析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以得到的因素为基础,结合 相关理论,构建相应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找出虚 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群体认同、社群影响、互惠均 正向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意愿,合作意愿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正相关,激励机制和系统 易用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新型科研社交网络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以期对我国期刊出版平台增强影响力方面提供若干有益参考。【方法】采用网络调研法对Kudos平台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功能进行了详细调查,从用户角度对Kudo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Kudos工作流程简洁且易操作,主要通过内容解读、影响力评价以及社交网络分享这3个方面提高公众对学术论文的理解和可获取程度,进一步扩大读者群,从而提升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建设与社交网络紧密结合的学术论文分享、交流平台是我国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措施。Kudos平台的成功运行对我国期刊出版平台在增强论文分享、学术交流及提升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段庆锋  冯珍 《情报科学》2019,37(7):84-89
【目的/意义】在线学术社交兼具学术性与社会性属性,探讨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影响下的科 学活动新规律。【方法/过程】梳理有关文献,将学术社交网络形成机制归纳为四方面:学科差异、多维同配、马太效 应和结构嵌入;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指导,将关键因素纳入网络分析框架,构建ERGM实证模型,并以科学网博客 用户好友网络为例,实证检验假设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发现: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跨学科社交倾向,其中人文 社会科学用户表现最为强烈;学科、职称、机构相同的用户更容易建立社交关系;内容和关系方面的优势并没有给 网络用户带来社交优势;好友关系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总之,研究发现学术社交网络呈现显著的学科差异、多 维同配和结构嵌入倾向,而马太效应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不断推陈出新,但尚缺乏在论文被引离散度层面对作者影响力的评价,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作者影响力评价指标--Gm指数。【方法/过程】以2009年-2018年图书情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20名学者文献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确定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客观权重,计算作者的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进行对比,并从稳定性、区分性和相关性角度讨论Gm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呈显著相关,与h指数、g指数相比,Gm指数的数据稳定性良好、对作者区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研究从用户节点和网络全局两个视角出发,基于用户相似度与信任度对虚拟学术社区中学者 进行推荐,提高学者推荐的质量。【方法/过程】首先,利用 LDA 主题模型挖掘学者发表的博文主题,计算博文相似 度;通过学者共同好友比例计算好友相似度;然后将博文相似度和好友相似度融合计算用户相似度;最后,融合用 户相似度和信任度进行学者推荐。【结果/结论】提出虚拟学术社区中基于用户相似度与信任度的学者推荐方法,综 合利用用户节点和网络全局信息,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进行学者推荐。【创新/局限】从用户节点和网络全局两个角 度进行学者信息融合,有效提高了虚拟学术社区中学者推荐的质量。局限在于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学者在网络全局 中的信任度,用户节点间的交互信任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探究用户信息行为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可以为辟谣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但目前现有研究大多基 于传染病模型研究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而基于博弈模型所考虑的用户信息行为又不完整。【方法/过程】为了弥补 这一不足,在原有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用户质疑行为,构建考虑质疑效应的用户信息行为博弈模型, 分析辟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约束条件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用户的质疑行为 能够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但过度质疑会对谣言控制起反作用。最后,根据仿真结果给出提高辟谣信息传播 效果的建议。【创新/局限】本文提出的用户信息行为博弈模型与社会实际更贴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引入 真实数据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余波  赵蓉英  邱均平 《情报科学》2021,39(12):105-112
【目的/意义】学术话语权的作用是保证学界说话的权利以及参与国际学术议题的制定,研究中国学术话语 权有助于中国学术地位的提升,进而维护好本国利益的权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学术话语权的内涵,论述了学 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借助Python等分析工具处理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主 成分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选取,构建了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 体系,并对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在 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优势,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但与大多数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局 限】从学术主体层面提出了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核心构成要素,为学术话语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不足之处在于,仅 从作者视角对一个学科的学术话语权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讨网络问答社区中意见领袖的社会与知识分享行为特征,为问答社区的发展提供改进建 议。【方法/过程】以知乎“旅行”问答话题下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爬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利用数理统计 和社会网络分析对意见领袖的社会及知识分享行为特征展开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会特征是意见领袖开 展知识共享活动的先决条件,网络问答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用户的多元化;意见领袖为问答社区内容生成主力, 知识分享行为广泛分布于意见领袖的信息活动中且其行为影响力突出;中心团体联合促进意见领袖间的知识分 享,领袖群体间知识分享互动频繁。【创新/局限】对于意见领袖的特征分析只建立在“旅行”这一问答话题,样本数 量偏低,后期将会对更多的问答话题进行研究,以期得出更精准的、普适性更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丁水平  林杰 《情报科学》2020,38(4):131-139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是消费者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探讨影响消费者持续信息共享的因素有助于社会化媒体管理者制定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的针对性策略。【方法/过程】将信息共享意愿划分为信息搜寻意愿和信息分享意愿两个方面,同时从两个维度系统探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持续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采用网络调查方法收集309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对信息搜寻满意度、自我效能对信息分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对信息搜寻满意度和信息分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信息搜寻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搜寻意愿,信息分享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分享意愿;挣面子倾向对持续信息搜寻和信息分享意愿有正向影响,而护面子倾向的影响正好相反。此外,持续信息搜寻意愿正向影响消费者持续信息分享意愿。  相似文献   

18.
马赫  关心惠  沈思 《情报科学》2022,40(4):186-192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分析“十三五”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项目立项情况和研究进展,洞悉本学科 研究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为本领域项目研究工作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过程】以 2016-2020年度立项的 741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内 CNKI收录的 283篇项目研究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可视化分析工具 Gephi,从 研究现状、项目立项数量、项目类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层面进行解析,同时通过关键词分析“十三五”期间图书 情报学项目二级学科研究热点。【结果/结论】项目研究呈现以下热点和研究趋势:一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图书情报 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时代特征下信息及舆情的重要需求,三是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文献整理与研究价值凸显, 四是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创新/局限】结合论文与项目等数据样本,提供了一种基于可视化工 具分析图书情报学项目二级学科研究热点与特征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