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不仅在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形而上学的重建。这种重建是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实现的。这一哲学革命最集中的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的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最集中的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康德价值哲学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康德把"人是目的"作为自己价值哲学的最终追求和本质,对人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康德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其后哲学家们对康德价值哲学批判性的思考,推动西方价值哲学发展,奠定了康德先验性价值哲学在近代哲学史上的源泉地位。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讨论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认知.目的论是这种伦理学的基础.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至善,也就是幸福.幸福并不等于生活的享受和快乐,也不等于财富和荣誉.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是人的一种称为"中道"的品格状况.中道由一种被称为"实践智慧"的实践理性所确定.德性规定了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导向目的的事情.在实践行为方面亚氏给实践智慧以很高的地位,但哲学智慧高于实践智慧,因为亚氏又把至善至福归之于理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也是神的生活.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与作为思辨哲学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样走向了神学.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圈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初步完成,经过中世纪哲学的改造后,在近代发生认识论转向,形成富于近代特色的形而上学.在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则通过恢复古代形而上学传统方式使形而上学得以完善.而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既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也象征着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对知识的责任。哲学的知识是为理解世界的实在和人生的意义服务的,而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原理需要由哲学知识来论证。传统的形而上学尽管有种种缺陷,但它们作为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曾为这种论证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把哲学的这种责任也抛弃了,这是导致当代哲学和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时期,人们将哲学称为爱智慧,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强调存在的整一性,追问人当下"此在"的意义,受此影响,当代美学将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希腊哲学以追问存在性为根本问题,提出四因说,后来因过分重视"形式因",忽视了"质料因"的潜能,将美学抛向抽象概念的王国。海德格尔以追寻存在来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形式与质料合一的现实事物中去感知和领会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遗忘了人的生存,陷入了虚妄的抽象境域;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和社会看作客现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尘世,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实践变革的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10.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对理性形而上学的颠覆,并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使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认为,作为"瓦解的逻辑"的表征的论说文,是一种超群的批评形式,一种对概念的"内在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一种哲学表征,论说文不仅批判了概念的帝国主义倾向,还批判了以概念为基础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论说文又救赎性地保留了概念。它不加界定地直接使用概念,让概念在否定性的关系网络中更为精确地界定自身。论说文是一种"星丛"文体,在哲学上遵循的是"客体优先性"原则,其目的在于真正"恰切地"想象客体,在表达方式上与客体秩序保持一致,克服主体对客体的压迫,构建新型的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与生存是在人们探索和思考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确立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从根源上讲,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存在和生存的重要思想,就生存方面而言,不同地域文化中人们的生存理念均源于关注世界的生生不息和探索生命的能动创造,但又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哲学既是存在之思,也是生存之思。存在与生存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存在是哲学的基础性概念,而生存则是哲学的核心概念。追本溯源,比对辨析,可以寻找到生存哲学时代转向的深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根本的意义上,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本体的高级动物,对意义的追求,源于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超越的欲求,对"总体性"、完整性价值理想与价值生存目标的渴望.人的超越性作为人趋向意义世界的一种努力,离不开人的现实活动.意义系统是通过人自身的生存而创造、构成的.意义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所反映出来的乃是人自身活动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人的超越性活动所展示、所确证的正是人的自由本质,它是意义世界能否生成及其主体能否对其实施自为拥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哲学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从人类本性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提高到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理论高度,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提出了"和谐社会".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深层意蕴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尼采反叛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之点是拒斥"同一性",倡导"差异性"。尼采对"同一性"的拒斥,对"差异性"的倡导,深刻地启发了后现代哲学。反叛"同一性",主张"差异性"是后现代哲学共同的思维取向。在尼采的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更彻底的解构,同时更加强调了世界的差异性。在此意义上,尼采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先驱。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是动态发展的,因其关涉"人"这个有血有内的生命体,又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哲学要在宽广的视野中寻求发展的动力,这样才能更有魅力;教育哲学给人性指引航向,从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以召唤,让现代人在心底有真、善、美生存的空间;教育哲学是在生活中萌生的,生活给予了它生存的养料和动力,为此,教育哲学必须反照、关注生活,使生活简单、朴实.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并不反形而上学.围绕"存在"与"无"的关系,他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认为"存在"是"常住的在场"."无"是没有"存在者"的"常住在场",是"存在"的."无"是"存在者"展现自身的背景.通过"哲思"与"诗思"才可把握"无".这一形上姿态把被遗忘的"存在"拉到了人们面前更为彻底.其深邃的思想为形而上学(哲学)开辟出新的领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在此,将对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能作为探求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20.
人的活动是按照真、善、美的尺度来进行的。真、善、美折射着人的活动特点 ,内含着人的本性追求。当代社会发展中 ,真、善、美存在着分离性倾向。哲学应以自身的理性力量 ,为人们疏凿走向真、美、美的道路 ,提供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合理原则与生存方式。实现向人类真、善、美追求目标的指归 ,是当代及未来的哲学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