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NBA篮球中的扣篮及其美学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扣篮所蕴含的动作本质和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并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对扣篮的美学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扣篮的人文本质及美学特征。研究主要结论:身体暴力在体育规则的“规训克制”下弱化;体育本身具有的审美因素和价值以及现代影视技术和数字技术与体育的结合推动了体育暴力属性与体育美学的迅猛发展。在此视角下,扣篮具有的人类原始非道德性即攻击本能和合法的攻击态度进一步提高了扣篮的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研究发现扣篮具有技艺化、野性美、力量美主导、喜剧化等美学特征。扣篮所蕴含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体育美学中关于野性成分的思辨和讨论对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下过分“文化”和严重“理性”而导致的体质下降和精神疲惫的国人来说具有重大社会研究价值。因此,加强对体育美学中野性美的研究和提高大众对体育的暴力属性的审美水平对我国对抗类体育项目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智慧美学论要》近日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专著是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郭昭第教授继《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之后,撰写的第三部系统研究中国智慧美学的学术著作,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智慧美学的世界视域会通研究》(项目编号12YJA751018)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从广义方面说,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应从大历史观着眼,从经济与社会、哲学与美学转型的视角认识这种转型的必然性;从狭义方面说,生态美学是当代的自然生态美学,不同于人化自然的实践美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共生之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生生美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美学研究的科学化方向日益凸显,一方面,认知神经科学需要探索审美认知的机制;一方面,美学要面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知觉的内理。这两个学科的融合,使得今天的美学必然发生审美认知研究转向。但是,由于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力量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的一种人文性偏见,使得这种"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研究还有待从思想层面上予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相似文献   

9.
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纪之交,中国美学在其主流上呈现出了三个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哲学美学的重建.美学本体论重新成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集中地体现出了中国美学从泛化性的徘徊向纵深性的开掘进取发展的趋势;二是人文精神的高扬,美学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新界定,标示着美学从自然本体沦、社会本体论向以人文精神为其恨基的人学本体论转换的趋势;三是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从人的社会整体的主体性向人的个体主体性进一步深入的发展趋势,则使中国当代美学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关怀的深度和与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紧密呼应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体育教学把美学教育贯穿到整个体育活动之中,体育教师应更进一步了解体育美学的重要性。美学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美学以体育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类的自我健康美,力量美,形体美。体育教师只有明确体育美学的性质与特点,才能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材。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美学的能力,就得不断地丰富生活经验和运动实践经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等,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以和谐的美学观点论述了都江堰自身自然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的美学特征;论述了都江堰布局美、意境美、文化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因绿色美学与徽文化有密切的相关性,它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绿,既是郭因美学征程的起点,又是他美学征程的终点。郭因的绿色美学是一种实用美学,是一种和谐美学,还饱含着对于社会理想的坚持。这都跟徽州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回眸自王国维以来的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神学美学的叙述在三次美学热中的缺席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对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的反思与追溯,初步揭示神学美学在汉语学界缺席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进一步探讨神学美学在当今汉语美学语境中生成的现实与前景,并认为神学美学将会成为汉语美学叙事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美学角度对竞技体育的跳水运动进行研究,竞技跳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的解读,对于我们研究竞技体育的善与美,完善体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美学类型看,竞技跳水美归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最终表达了形式美;从美学形态看,优美与壮美的有机结合是竞技跳水最鲜明的美学形态特征;从生命美学角度看,竞技跳水美是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之美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从"符号"理论结合生命美学对竞技跳水运动作出的美学阐释:竞技跳水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人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运动而显示的"一秒钟"艺术,从而实现合乎人的三重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的世界美学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长期执著于西方二元论文化传统,总是企图在诸如核心命题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视域的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研究对象的艺术美与自然美,思想基础的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等方面有所分别、判断与取舍,乃至形成了知识美学的主流品格,最终导致了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学科缺憾与困惑。全面而且深刻地反思与检讨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提倡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艺术美与自然美、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平等不二、不取不舍的智慧美学,是克服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世界美学之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的基本对策。而知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与智慧有所分别而又无所分别,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不取不舍,更是智慧美学的真正化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武术美学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前期研究多重于"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方面,对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当下,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武术也应加强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孙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03-507,526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诗情画意在武术之上流光溢彩。梳理和评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关于武术美学的相关研究,在于全面了解武术美学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理论开掘提供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武术美学的研究,从研究思路、视角、内容等方面筛选了较有代表性的50篇文章进行综述和评鉴,划分出中国武术美学研究的萌芽起步期(1950—1979年)、初步发展期(1980—1999年)和快速发展期(2000年至今)3个历史阶段。提出未来中国武术美学研究的参考建议:以民族文化为基点、以生命意识为主线、以古代武学典籍为理论背景、以中国绘画书法为话语参照、以中西美学观对比为路径,从美学原理入手,通过规范和深化中国武术美的表现形式、美学特征、创造原理、审美机制、甄别鉴赏等理论建设,为中国武术美学体系的理论建构打下基础,为未来武术美学研究搭建坚实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20.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