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谈挺举的预蹲角度与预蹲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蹲技术是挺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挺举预蹲技术的研究早已被国内外举重界所关注。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我国1972年恢复举重运动后的屡次重大比赛中,研究工作者对影响挺举技术发挥的关键环节一预蹲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76年国家体委举重调查组对该年在武汉举行的青少年举重比赛的统计。调查组对八十一名运动员的二百五十六次挺举试举作了全面的观察,得出了挺举的失败,有百分之六十三是出在上挺  相似文献   

2.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3.
在举重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少举重运动员在挺举中能将大重量的杠铃很协调地提至胸上并轻松地从下蹲中站起,但往往在上挺成功的边缘(分腿支撑的瞬间)突然失败;然而,也有这样的运动员,从下蹲中站起时非常吃力,但却能以良好的上挺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出人意料地将沉重的杠铃稳固地举起。上述两种现象,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上挺效果。这里关键在于上挺预蹲动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外举重比赛中,挺举的成功率约在50%左右。其中因翻铃失败的人次极少,大多数都在上挺时失败。实践表明,预蹲深度、预蹲方向,对上挺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改进上挺技术,提高上挺成功率,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材料取样于1985年在杭州举行的第17届亚洲举重锦标赛。笔者对参加比赛的国内外77名优秀举重选手的极限重量和  相似文献   

6.
上挺中预蹲制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预蹲制动动作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训练改革中,举重界的同行们大胆采用了《半蹲挺》、《下蹲挺》、《全蹲挺》等比赛动作技术,少数运动员也创造过一些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的好成绩。这些动作技术虽有某些优点和适用性,但总的来看尤其是《下蹲挺》是利少弊多,不利于推广,不利于我国挺举  相似文献   

9.
对举重"双屈式"上挺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挺举在比赛中是决定比赛总成绩和名次的关键。而上挺是挺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队员上挺技术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好预蹲,从而影响了成绩的发挥,预蹲上送是上挺中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挺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罗智  龙国强 《体育学刊》2006,13(6):111-114
从指标模型、权重模型与均值模型三维勾画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形态模型。结果表明,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形态指标可分为肌肉质量因子和体型因子两类;权重模型显示出髂宽、髂宽指数和克托莱指数最能反映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形态特征,体现出“倒三角”的体型与发达的肌肉质量符合举重运动员的形态要求。同时,均值模型显示,不同重量级别之间,体型因子各指标的差异不如肌肉质量因子明显。另外,随着重量级别的提高,优秀举重运动员专项形态适合运动员举起更重的杠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有关举重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比赛时大部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举强、挺举弱,而造成挺举弱的主要原因是上挺失败.就上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比较,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举重竞赛是按体重的大小来分级别进行比赛,因此降体重是比赛中的关键环节,不合理的降体重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使运动能力下降,对比赛成绩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赛前快速减体重和比赛期间营养补充的方法,为运动员的成绩能更稳定地发挥,教练员在赛前及时了解、掌握运动员降体重后对体能的影响和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提出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2004年全国少年女子举重分龄赛(13~15岁组)比赛的成败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探讨,其结果是试举成功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选择试举的重量不适宜,技术动作和力量的训练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心理素质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究举重竞赛规则重要条例的变化对运动员试举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子举重队认真研究新规则,合理有效地运用战术,提高比赛中的试举成功率,为运动员获得比赛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光敏  黄卓  龚建音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55-156,159
力量举重项目对许多人来讲既陌生又刺激,普及和推广这项运动很有必要。通过对力量举重的起源、现状与发展的探索,结果表明:力量举重运动在欧美等国很流行,美国尤甚,而国内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应注意宣传力度、企业参与和投入、鼓励女性参加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等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规则的实施对举重比赛中试举方案及成功率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举重运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举重运动员赛前体重控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望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725-726,724
举重比赛是按运动员体重级别进行的,如何科学有效的控制运动员赛前体重,同时,又不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发挥,是举重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因此,提出合理的赛前快速减体重的方法为运动员的成绩能更稳定的发挥,教练员在赛前及时了解,掌握运动员降体重后对体能的影响提出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世界冠军关虹等1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心脏大小、形态、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特征是在心脏大小改变不显著的基础上,心脏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射血时间的显著提高,并伴有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明显下降.通过对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特征的认识为其选材及训练监控提供了心脏机能评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洪长清  严翊  谢敏豪 《体育科学》2006,26(11):67-70,74
探讨举重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负荷与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关系。25名青年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的“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结果:训练期间血清CK、BUN显著性升高。CD^3+、CD^4+、CD^8+、CD^4+/CD^8+虽有所波动但与训练负荷间的关系并不明朗。全血IL-2和IFN-gama的mRNA呈先升后降的双相变化,并与训练负荷间有较好的一致性;IL-10的mRNA较训练前显著性下降,IL-4的mRNA有所波动,但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训练期间血清睾酮变化无显著性意义;血清皮质醇较训练前显著性升高,但最大负荷周呈明显下降变化;第2、3、5周,T/C较训练前显著性降低;LH均较训练前显著性升高;FSH在第2个大负荷循环较训练前有显著性下降;血清Prl较训练前显著升高;所有内分泌指标在调整周均未出现明显回复,训练期间C与Prl均呈正相关。结论:举重运动员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较T淋巴细胞分布对训练更敏感,是大负荷力量训练中抗病毒、抗炎症反应等免疫机能评定的敏感指标。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血睾酮调节功能的改变早于血睾酮本身的改变,血睾酮/皮质醇值较血睾酮值有更高的机能评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