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和谐社会”建设下的全运会发展面临着问题及其不足:理念的回归、经济效益的实现及赛后场馆的利用等。以十一届全运会的办会理念为例来探讨“和谐社会”建设下全运会发展有待完善的几个方面:全运会办会理念理应回归人民;承办者应注重发挥全运会的社会效益,防止全运会经济效益的过度开发;全运会场馆性质理应定位于公益性,赛后利用更应体现它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明确河南省体育优势项目及潜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对11届全运会中优势项目及潜优势项目的发挥及背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11届全运会后项目的最新动态,找出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两个方面提出12届全运会河南省的备战策略,以期为河南省体育代表团的成功参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第十、十一届全运会的奖牌数目为指标,着重分析广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与第十届全运会的奖牌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通过与其他体育强省的对比,找出广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我国全运会组织管理中政府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运会举办所依赖的赛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现代全运会的资源配置方式中,政府作用日益降低,市场机制引入日渐增强,社会力量表现出强烈的参与要求.可见,在我国全运会转型背景下,如何配置赛事资源及其优势整合,是完善全运会运行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第11届全运会对举办省山东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1届全运会在筹办与举办期间对举办省山东竞技体育实力、人才培养、群众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体育用品企业、学校体育场馆条件等产生了积极影响。第11届全运会结束后举办省山东竞技体育水平可能出现短暂滑坡,一些体育相关产业将受到冲击,部分全运场馆可能出现短暂闲置。第11届全运会举办省山东应继续传承与践行全民全运理念,借鉴全运备战参赛模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持续、协调发展,并运用多手段实现全运场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体育赛事文化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按照体育赛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制度文化、符号文化、举办理念和商业文化四个方面对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动因进行了探索。针对当前全运会赛事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全运会赛事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我国近三届全运会各省市获取金牌项目的数量以及竞争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全运会竞争格局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呈现出马太效应、东道主效应、项目集群和梯度推移四种特点,表现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格局。造成全运会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驱动、全运与奥运战略导向、优势项目主导、项目布局优化、项目多尖子少。通过对未来全运会竞争格局进行预测,认为:第一集团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第二集团内部的竞争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全运会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及核心价值观的进行探寻及分析,总结出我国全运会七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其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规律及特征,提炼出我国全运会发展历程中始终以"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共享和谐人类文明"为最基本最持久追求信念的核心价值观.并进行我国当代全运会核心价值观的对照,从中获得启示,为我国全运会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运会在我国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研究全运会的变革历程、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将对全运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推动作用。研究认为,全运会的赛事经济效益低;全运会历届发生的负面新闻影响全运会的赛事公信力;传统的奖牌榜与“计分制”不再适应中国竞技体育环境;政府指导文件的硬性要求促成全运会改革;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热情与日益衰弱的专业体育人才选拔机制的综合博弈是现阶段引导全运会改革的重要力量。研究根据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的发展改革趋势,进一步提出了挖掘全运会潜力的发展方向:通过进一步透明化全运会运作结构,全运会的赛事公正性体系化,对计分制进一步深入改革,淡化全运会赛果的政治影响;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赛事改革,选取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将群众参与与高专业、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紧密融合;基于现有全运会结构,持续优化全运会的赛事文化,基于体育文化传播和一带一路机遇,树立中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典型;持续重视青少年组的赛事构建,加大基础类项目的比重,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使民间自发涌现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了解全运会近年来奖牌及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正确把握全运会自行车项目奖牌分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竞争方向,提高自行车运动水平,通过对7、8、9三届全运会的奖牌和竞争实力的对比分析,发现全运会奖牌分布走向由个别强队垄断趋于分散方向发展,强队的垄断地位逐渐削弱,分布数量也逐渐均衡。而且,男子项目的竞争实力相对于女子项目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全运会金牌教练现状及培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的广东省全运会”金牌教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竞技体育教练领域的顶尖高级人才,是亲自训练并直接指挥广东省运动员参加全运会并夺取金牌的教练员.本课题将对广东省全运(11届)金牌教练员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多角度客观地描述广东省全运金牌教练员现状,并努力揭示金牌教练员在整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今后应采取的有效对策.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并称为全国三大综合大型体育赛事.全国运动会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全国竞技体育运动会,而全国体育大会则是以发展非奥运项目、推动全民健身的全国群众体育运动会.通过对全国运动会与全国体育大会的产生背景及性质、赛事运作模式、社会评价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由全国运动会逐步过渡到全国体育大会是“还原体育本色,回归全民共享”的体育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举办之前,澳大利亚体育与旅游部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影响,在2000年初出台了全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澳大利亚体育旅游的发展.对澳大利亚的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体育旅游市场计划和旅游白皮书等文献进行了调研,以求对我国在举办第29届奥运会前制定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举国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国体制是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为我国运动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不断的完善。其完善的实质是促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实现由原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的转变,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全运会和奥运会、目标的一致性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与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湖南省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与全运会上成绩显著,全运会成绩更突出;湖北省奥运成绩较显著,全运会成绩难稳定。进一步解析两种体育现象的原因,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同属于全国性综合大型体育赛事。全运会是与奥运会接轨的全国竞技体育类综合性赛事,而全国体育大会则是把非奥运项目吸纳进来,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虽然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同为全国性大型运动会,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我国迈向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期全运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体育强国理念下的全运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第二,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组织管理、场馆布局等方面应体现"全国"和"全民"参与的特征;第三,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应良性互动,共同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竞技保证;第四,全运会应为全民健身和提高人民体育锻炼意识服务,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体育人口保障;第五,全运会应加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突破性进步以后举办的首次全国最大的被誉为"体育科技全运会"的盛会.通过对七科大的一些指标归类和分析,得出本次大会的一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建设体育强国的是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新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体育的的坚实基础,在中国和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广东体育要从追求奥运会、全运会的金牌数量和排名名次转变到保持相对高的竞技体育水平、注重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提高体育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