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对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区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初步评价.通过降雨事件下河道水量、水质的全过程分析计算,表明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适用于区域面源污染负荷的定量估算.同时,以2010年为基准年,可计算出2011年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在降雨过程中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率分别为49.60%、51.87%.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西南地区某城市污染指标发现该城市被氮、磷和化学需氧量污染严重,中小型水源地水环境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还受到城市水源环境监测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对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地隔离防护、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水土流失控制工程、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氮循环本来是一个连续运动着的平衡稳定过程,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氮循环平衡遭到了破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在论述了氮循环和面源污染的概念之后,介绍了氮污染的危害,分析造成氮污染的原因和途径,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选取一条典型入滇池河流大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大河周边地下水氮污染的状况,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河周边地下水三氮污染十分严重,时空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变化与降雨量、空间位置、地下水位埋深和氮肥施用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水灌溉行为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农村水环境污染源中,种植业面源污染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论文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从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污水灌溉三个角度分析了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指出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宣传教育、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划分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防治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环境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抚仙湖径流区人类活动强度大 ,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 ,并正由贫营养湖泊向贫一中营养型湖泊过渡 ,其主要原因是沿岸生活污水和旅游业管理不善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对纸厂乡前进村的水污染源和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5、SS、NH3-N、TP等,并对污水产生量进行了估算,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措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天水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农膜和畜禽废物废水.从经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密度大,总体需求促使农业投入增加;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监管缺失,环保机构及法规不健全.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粮食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大而分散的化肥面源污染、土壤结构变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北方的粮食生产中小麦占较大比重,为此,我们进行了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养分和相关施肥技术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结合小麦产量目标制定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因地补施钾肥等合理施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面源化肥污染,促进"绿色革命",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已经引发地面沉降、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能够直观展示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可为进行水资源评价,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趋势,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MS软件,以获取的钻孔数据为源数据,构建苏锡常部分地区的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分区,针对每个分区地质单元的特点在钻孔稀疏地区和地层尖灭地区引入虚拟钻孔,并利用地质剖面图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钻孔剖面进行约束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处理.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有了显著提高,所揭示的三维含水层模型与勘探资料基本相符.该模型对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优化种植结构,制定节水灌溉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方法中的地电方法所获取的地下含水层视电阻率如何转换为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索基于地下水流动与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构建映射关系的方法。从构建的多个已知污染物浓度场出发,通过Archie定律建立地电模型并对其进行地球物理正演模拟来代表野外观测到的电阻率数据,而后通过反演获得视电阻率反演数据分布,最后通过分析污染物浓度与视电阻率反演数据的统计特征来建立映射关系。结果显示地下水浓度场和电阻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通过不同的统计方法如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来建立,但在不同的模型区域映射关系有所差异,表现出空间差异性。相比于直接采用Archie公式将视电阻率转化为浓度场的方法,线性拟合或多项式拟合所建立的映射关系在映射精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者在多数情况中的应用效果类似,但在部分区域渗透系数较小(例如:渗透系数k=28m/d)的情况下,多项式拟合的映射关系应用效果优于线性拟合的映射关系。总体而言,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地下水模型的映射方式比直接采用Archie公式的方法更为精确,并且能获取更多的场域整体信息,可配合钻孔取样监测在地下水污染调查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数理统计、动力模拟等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确定了1960s的工业点源排放、土地利用数据等模拟的数据输入,利用分布式机理性的流域模型SWAT,模拟了太湖流域1960s年代的营养物质输移的时空分布,并在敏感性试验的基础上,对营养物质输移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1960s营养物质输移的时空分布基本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点源、生活污水、牲畜养殖、农业化肥和土壤营养本底等五个敏感性因子中,生活污水对入湖营养物质的贡献最大;非点源形式排放的营养物质(总氮和总磷)约占入湖总量的3/4,是流域营养物质排放的主要形式;同时,结果还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营养物质排放是太湖流域营养盐入湖总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中CODcr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抚仙湖16条主要入湖河流中CODcr在枯、丰、平水期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的入湖河流CODcr污染严重,暴雨期CODcr浓度高于非暴雨期,特别是暴雨初期.分析统计结果还表明,面源污染是抚仙湖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从源头上控制面源的产生,减少地表径流入湖污染物负荷量是保护抚仙湖优良水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河流修复中的补水过程, 可导致周围地下水位抬升进而威胁地下工程与环境的安全.地下水预测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可为河流生态修复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以北京永定河生态修复为例, 采用GMS软件建立了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用敏感性分析法对地下水流场的主控因素进行了识别, 进而用蒙特卡洛技术研究并获得模型模拟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本文探讨并提出了大尺度区域地下水预测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实用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造出具有吸引作用的量子非线性Schrodinger模型完备的Gelfane Levitan方程组。我们避免了在方程中引进过去文献中所用的依赖坐标参量的算子或病态定义的算子。从而所得的非线性Schrodinger模型的Heisenberg场算子完全由良好定义的散射数据算子确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段两侧地下水六价铬污染物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用情景分析对干渠两侧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模型的4个主要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六价铬污染羽20年后可对总干渠水质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参数灵敏性分析表明渗透系数对六价铬的运移影响最敏感;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各个控制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参数灵敏性随污染物不同迁移阶段的变化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总干渠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涵道比为9的无阻流门式反推力装置实验模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落压比下,反推力效率、叶栅流量比和注气流量比随注气缝参数变化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反推力装置流场特征,指出二次流注气位置、注气角度和注气缝宽度对反推力装置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寻找最佳注气缝参数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裂隙管道网络物理模型水流与溶质运移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和裂隙介质管道流模型,在室内建立一套裂隙介质管道网络试验装置,并开展裂隙渗流和溶质运移试验. 结果表明,在相同定水头的饱和渗流条件下,不同几何参数组成的裂隙网络的渗流流量及溶质通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流量和溶质运移通量与裂隙管网物理模型的有效空隙率、裂隙密度、裂隙产状、进出口数量等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经进一步回归分析获知,流量与有效空隙率及裂隙密度、溶质通量与流量及裂隙密度之间皆存在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9.
裂隙化岩体广泛存在于地表浅层,为主要的地下水渗透介质之一,而裂隙网络构成地下水及溶质在裂隙化岩体中运移的主要甚至唯一导水通道.根据图论知识将裂隙网络概化为非连通图,采用图这种数据结构表示三维裂隙网络数据.编写了计算机程序识别裂隙化岩体中沿水力梯度方向的渗流路径,剔除对渗流无贡献的裂隙,可明显缩短裂隙网络地下水渗流与溶质运移数值模拟计算时间,使大尺度裂隙网络渗流与溶质运移模拟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