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门是东汉时期于褒斜道南口开凿的人工隧道,是古代秦岭山脉中由关中通往巴蜀的孔道,因其地处冲要,也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而且以形诸文字的题刻占绝大部分。这些题刻,很多是著名文学家撰写的各类文学作品。就其文体类型而言,有颂、铭、碑、记、赋、诗等;就其纪实性而言,主要是纪人物、纪事件、纪胜迹、纪游历;就其艺术性而言,主要体现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  相似文献   

2.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赋”字从最初表示动作的征敛之意进而发展到对于(周)王政的颁布和陈述,这种赋政方式随着西周的衰亡逐渐渗透到各诸侯国士大夫们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以赋诗言志的方式表现出来,继而由赋《诗》言志发展为赋颂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一直处于与音乐伴奏脱离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口颂式的铺陈,同时它也充分吸收了先秦各种文体之长,成长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体。  相似文献   

3.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1.《记考》卷11大历十年进士著录“卢士阅”,按《千唐志》咸通二年《砀山令郑纪故卢氏夫人墓志》云:“夫人皇考讳士阅。建中之际,以秀才升第,位至使府监察。”《墓志》记士阅登第在“建中之际”,非是大历十年,当依《墓志》为准。2.《记考》卷21开成二年进士著录“沈黄中”,编者徐松于此年下又引《云溪友议》云:“高锴司贡籍,……商锴先进五人诗,奏曰:‘臣锴昨日奉宣进止,令将进士所试诗赋进来者。……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按《千唐志》大中十二年《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讳中黄,字中美,本吴兴人。……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又《千唐志》大中八年《登封县令吴兴沈师黄墓志》亦题“仲兄中黄撰,仲弟佐黄书”。《元和姓纂》卷七吴兴沈氏亦云:“中黄,大理司直。”由此可证《记考》之“沈黄中”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创新态势,它表明杂文创作主体艺术上的日渐成熟。这种成熟就创作主体对文体形式的处理把握上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与融合更直接、更完整;二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更能反映作者艺术追求上的自觉;三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用获得了超越形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7.
“判”是唐代科考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凡欲入仕为官或继续为官者,必然要与“判”发生关系。《百道判》虽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的虚拟性习笔,但其中所反映、思考的问题,诸如家庭婚姻、科举教育、丧葬礼仪、为政之道、军界生活、品行操守、触律犯禁等,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较大的学术价值,且是透视白氏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曾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禁烟运动。一次是在道光年间 ,一次是在光绪末年 ,一次是在民国时期。这三次禁烟运动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 ,但都未能完成彻底禁烟的任务 ,结果形成了鸦片禁而不绝 ,流毒愈传愈广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直至清朝结束。在年号使用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经常改元,因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年号。在众多年号中,带"天"字的年号使用最多,这与"天"字自身的含义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统治者借此向全天下昭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化。而历代"天"字年号的使用又存在一些特点:历史分裂时期的使用频率高于统一时期,胡汉政权对峙时期胡族使用频率高于汉族,前期政权、胡族政权"天"年号的使用要少于后期"天"年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武则天时期特殊的文学环境,使文学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机运。这一环境的特点主要是: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降低士族威望;政治与文学中心东移;《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文学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外交政策、个人喜好、追求升仙延寿几方面探讨了汉武帝对汉代体育发展的影响。认为汉代体育在汉武帝时期成型,形成娱乐体育、军事体育、养生体育三种形式发展的格局,娱乐体育成为有汉一代主要的体育形式。汉代体育展现了大汉气象,体现了积极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贞观史臣对《述志赋》的“有意误读”,将萧皇后以完美的德行定格于史册,体现了在特定的撰史意图和历史情境影响下,历史书写所具有的弹性。通过对萧皇后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尽可能还原,可知该赋实际上撰写于隋炀帝即位初期,她借此赋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期于有为的心情。宋元以降,萧皇后行为和性格中的瑕疵在妇德规范日趋严格的历史过程中被发现和放大,其人格范式和传世名篇《述志赋》均被后世闺秀们“自觉忽略”,反映了中国女性经世权限的收缩和独立精神的萎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清朝咸同年间贵州号军起义,各方面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说法不一。笔者就一些号军历史问题,认为:一、"教"是理论"号"是军;二、江汉政权是统宗;三、青军揭开大序幕;四、白号军策源地是岗家寨;五、号军政权有明显阶段性;六、思南是贵州咸同大起义以及川、湘、鄂、赣等省号军起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14.
奉天之难是德宗朝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变乱。这场变乱不是带有偶然性的突发事件,而是唐廷与京西北藩镇长久以来矛盾与冲突的产物。奉天之难造成唐京西北地区的军力空虚,引发贞元年间严重的边疆危机,产生了宦官掌军的消极影响。但是唐德宗通过平息奉天之难,基本解决了京西北藩镇对唐廷的军事威胁,为神策军的壮大创造了条件,进而实现了唐廷军事权威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