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将人类理性发展的历程分为“附魅”“祛魅”和“返魅”三阶段。“返魅”也称“复魅”,在这一阶段,文学作品表现为神魅性的皈依与魔幻性的穿越,通过文学艺术审美的诗意栖居来重建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复魅主要体现为反叛现代性、还原神魅性、寓意隐喻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阅读以及各种网络写手的频繁出现,是典型的传统出版文化解魅思潮。精英文化视网络阅读为平庸,但是网络文化如今掌握了阅读世界中不可撼动的话语权。当下消费化和世俗化将高雅祛魅,产生了解构传统经典出版的强大力量。网络世界中横行的个人表达也是一种出版,渗透在网络世界里的出版化成为出版的潜在成分,并进行着出版的大规模统治,至此,出版完成了自身的返魅。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生存环境的"丧失"、奥林匹克主流体育文化意识在全球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的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祛魅化"、功利化、模板化等异化现象,扭曲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有效发挥。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属性,拓宽推广路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善本"的原则,做到"本体"的善——内涵的"返魅"与形式的"祛魅";"载体"的善——扶持民间活动形式、借力现代传媒;"客体"的善——营造友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友好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对孔范今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创辟性建构的原创性理论-“悖论结构”学说和新文学史重构中提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核心史学理念-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及他在新学术视野中积极倡导的极具前瞻性的学术理论-“祛魅”与“返魅”问题的解读,全面系统的梳理其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其研究方法,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意义,对于当前调整学术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科学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当下我国体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经历"现代性"充分洗礼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范式来完成体育课程质量的逾越急需现代性反思与探究。通过对近10年来后现代主义课程主张之描述和对传统体育课程"某些错误"的批判,指出游离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式导致课程改革缺乏严密的理性逻辑和坚定的价值理念,揭示某些现代性误读所带来的危害,确认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返魅"必须扎根于现代性的课程基调。  相似文献   

8.
哲学咨询被认为是"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而皮埃尔·阿多考证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去践行。哲学咨询的"返本"正是返回哲学的本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开新"则是在新时代和新语境中的新范式。由此,结合皮埃尔·阿多的理论,梳理和阐述哲学咨询在古代哲学中的传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以及其功用——通过言辞指引灵魂、治疗灵魂。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法,对武术文化中的神秘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武术中一直存在的神化、神话现象并不能作为拳种、门派起源的历史佐证,应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分析其历史、社会、政治背景及其在团结组织成员时发挥的社会心理作用。总结了武术神秘性的表现方式,包括习练方式、传承方式、招式功法、对深藏不露的宣传、对名山大川的借助及对超能力的追求等。指出,武术神秘性与对武术文化研究不足有关,神秘性也作为武术传播断裂的弥补手段而存在;武术神秘性包括模糊性处理和物理性处理两种方式。进而分析了武术神秘性的祛魅与附魅问题,以及梦与武术神话、神化问题。认为存在文化真实的武术神话,同时应警惕虚假的武术神话。  相似文献   

10.
刘建丽女士的新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最近出版,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学原理为指导,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展现宋代西北吐蕃的历史,并揭示出汉藏关系的本质是自有史以来的“相互依存关系”。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宋代西北吐蕃的学术性专著,它不仅填补了宋代西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页空白,也是近年来多维研究、立体透视藏族历史的一部典范之作。仔细咀嚼之余,品味出该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以专题研究为基础的纵横相济相融的体例《宋代西北吐蕃研究》一书着眼于宏观上、深层次地把握汉藏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通过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进行典藏,能有效保存和利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通过合理的组织与整理,使馆藏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成为有序化的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有效配置的典藏,有区别地划分不同的书库,反馈用户服务的利用成效,为本馆工作人员及采访人员提供最可靠、最全面、最及时的信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保障图书馆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和利用率,使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志林 《职大学报》2012,(1):105-109
《诗经.国风》和《楚辞.九歌》作为中国早期诗歌的杰作,都是文人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润色的乐歌,从根本上讲都有着早期民间文学的原质。二者虽有鲜明的不同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其母题都具有重要的原型意义,又有着相同的抒情模式,还有着共同的演唱形式。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吴霞 《职大学报》2014,(4):20-2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公布了四篇前所未见的楚辞类文献,学术界已经就这批文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11年10月之前,学者们的讨论主要围绕文字释读展开,且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之后的研究平台逐步由网络转移到纸质书刊,同时讨论的重心开始由文字释读向综合研究以及文学史考察转变。就具体方向而言,目前上博简楚辞类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文学史研究、语言学研究、与今本《楚辞》的对读等方面。在文学史研究、综合研究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规律。在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出现了再辉煌的"白银时代"。十月革命后,在"白银时代"多元美学思想的推动下,出现了20年代的文学复兴。斯大林体制占统治地位后,苏联文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波澜壮阔的文学大潮被分裂为三个支流。斯大林去世后,文学家掀起"解冻"运动,三流汇合,俄罗斯文学又登上世界高峰。俄罗斯文学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存在的历史条件同独立的文学家队伍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读者服务和馆藏发展是图书馆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研究和掌握,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学术视野考察文学经典的建构,更多地看到文学经典生成的外部因素,看到每一个文学经典的特定的文化话语场,看到文学经典处在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开放体系之中。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往往是通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编入教科书而实现。文学研究者则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文学史叙事体的作用,去影响集体无意识的主流文化,进而促使国家话语霸权顺应时代文化的潮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经典的价值维度,针对现当代文学经典选择中的种种问题,找出不应“入史”、不应划为经典的诸种状况,以为文学经典建构之警策。  相似文献   

19.
面对爱情与现实的抉择,该怎样做出选择?依笛·贺普,一个普通的女子,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浪漫爱情与奢华生活的两难选择,依笛充满困惑与动摇。布鲁克娜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和刻画,用她优美的文笔,敏锐清新的思维,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与当时的社会相悖,与道德相悖,但却令人欣赏与敬佩。本文全文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用一种独特的写法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20.
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思想,对文学进行反本质主义的再提问,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学教材中的一大转向,但在转向过程中却存在着误诊和误读。后现代理论是对思考可能性的开放性拓展,不能简化为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只是文学提问方式的一种,绝非惟一正确的进步模式,它只能解决文学精神形态层面上的一部分问题;以为采取反本质主义提问方式就能解决目前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势必陷入新的误区;几部教材的反本质主义的策略其实暗含着浓厚的本质主义色彩,它们在逃离传统文学提问方式的同时又落入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