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的快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助跑、起跳、过杆三个技术环节深入分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的“三快”特点。得出以下结论:助跑阶段起跳脚着地瞬间较高的质心水平速度和最后两步良好的助跑节奏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起跳快表现为起跳脚蹬伸速度快,摆臂摆腿快且节奏明显。过杆快体现在头肩开始过杆时展体快,头肩过杆后挺髋快、臀部过杆后收腹举腿快。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等方法对其运动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郑幸娟在一定高度下比赛心理控制能力不足,技术变形大;助跑中助跑弧度小、身体内倾不够、肩轴扭转过大;起跳中起跳着地内倾小、水平速度损失大、旋转动量小.通过这些分析,建议适当增大助跑弧度,加大身体内倾,增大起跳水平速度,提高过杆放腿意识.  相似文献   

3.
运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以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的内倾角均偏大,而离地瞬间的内倾角度则比较小;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都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夹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瞬间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与运动员着地瞬间速度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高速摄影与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支撑过程的技术特征过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距摆动腿着地点的水平距离较大,在摆动腿缓冲阶段,摆动腿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水平速度损失较为严重,最后一步步长/身高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 ,对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整个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增大可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大 ,身体重心高度增加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发生在起跳腿支撑过程的缓冲阶段 ;提高摆动腿摆动速度 ,可减小起跳腿着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使缓冲时间相应缩短 ,提高腾起垂直初速度  相似文献   

7.
跨栏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跨栏跑全程速度的发挥。我们分析跨栏步的技术,正是从实现流畅的过栏技术和最大限度地保持平跑的水平速度的角度出发。跨栏步,是从起跨腿脚着地到摆动腿过栏后脚着地这一动作过程,包括上栏和下栏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缓冲与蹬伸是短跑、跳远、跳高三项运动所共有的重要技术环节,身体姿位是影响缓冲与蹬伸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缓冲时间、着地角、蹬离角、腾起角、髋(膝、踝)关节缓冲幅度及最大缓冲角度与蹬伸角度等几个方面,对短跑、跳远、跳高缓冲与蹬伸过程中的身体姿位进行分析比较,对结果与分析部分进行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定量分析高水平110米栏运动员起跨技术。两名国家田径队高栏运动员为本研究测试对象,用两台三维测力台和一部16毫米高速摄影机同步测试,影片解析数据和测力数据经电子计算机分析计算出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①余志诚起跨支撑冲击冲量小,支撑蹬伸时相垂直和水平冲量大,使其起跨离地腾起初速度和跨栏步平均速度都具有明显的优势;②增大起跨着地角、缩短起跨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与支撑点的距离,是缩短缓冲时间和整个起跨支撑时间的技术要求;③余志诚起跨上栏技术更加接近“跑栏”技术,比较符合现代高栏起跨技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能力对起跳非常重要;膝关节屈肌群(股后肌群)膝关节屈肌群的主动收缩能力对起跳和避免股后肌群的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肌力矩大小和肌力矩峰值与重心腾起速度关系密切。起跳脚足底压力中心变化与重心腾起速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训练和韧带的牢固程度,以增强起跳脚支撑的稳定性,提高起跳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背越式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速度、着地起跳时的人体重心投影点离着地点的距离、起跳时的摆腿特点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这两种方式跳高起跳的动力学差距;根据曲腿摆动的起跳与过竿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过程的必然性;依据背越式起跳时的骨盆转动特点,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后身体自然转向背对横竿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2.
对参加第18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五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探讨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第一跳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起跳脚着板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为全起跳过程中的最低点,而后一直到起跳离板瞬间重心高度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110米栏世界记录保持者科林杰克逊在2002年斯洛文尼亚Velenje的比赛中第四栏和第五栏过栏技术的三雏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得到了最佳过栏技术模型的一些重要参数。研究结果显示,高效的过栏技术由起跨时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起跨时的身体重心高度;摆动腿膝关节的摆动速度;腾空时间;过栏时尽可能小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着地时尽可能高的身体重心;尽可能短的着地时间;过栏和栏间跑过程中身体重心、头、肩和髋尽可能小的上下波动所决定。对科林杰克逊这些过栏技术参数的分析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女子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先进脚着地技术为例,针对我国中长跑运动员患胫骨疲劳性骨膜炎频数多,直接影响运动训练与成绩提高的状况,探讨产生的原因与有效解决方法。主要结论:(1)我国传统的中长跑“前脚着地技术”是引起胫骨疲劳性骨膜炎主要原因。(2)“滚动式”脚着地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起到重要作用,但掌握“滚动式”脚着地技术的学生极少,急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军人体能训练长跑的不同着地方式,目的是改进着地技术、减少训练伤病。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结果发现,目前有脚前掌、脚全掌和脚后跟三种着地方式;现有研究表明,跑速小于3.3m/s时多以脚后跟方式着地,跑速大于5.5±0.3m/s时多以非脚后跟着地方式为主,而对我军长跑训练中4m/s左右跑速时的着地方式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16.
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我国短跑途中跑脚着地技术中强调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放松的传统观念,运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提出在100m途中跑脚下放着地过程的最后阶段“控制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的技术改进设想。将首都体育学院2000级运动系统短跑组作业研究对象实验研究,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成绩、脚着地技术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实验组的100m跑成成绩和途中跑脚着地技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着地缓冲时,从脚着地开始到人体质心投影点移到着地点的上方止,支撑腿踝关节角度的变化和脚的运动特点,论证着地缓冲时,从脚着地开始到人体质心投影点移到着地点的上方止,人体有减速运动时期和加速运动时期。得出:着地缓冲开始瞬间的“扒地式”着地技术的好坏对减小人体在着地缓冲时受到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大小和增大步长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对着地缓冲时的生物学特点的分析,解释短跑运动实践中流传的“脚弓越高,着地缓冲速度越快”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摆动腿踝关节背屈上栏对跨栏跑技术的影响,采用配对对比实验法、影片分析法及资料统计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调摆动腿踝关节背屈上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起跨速度和下栏着地速度,有效控制过栏时身体重心的波动,符合现代"跑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王宇在2019年重大赛事中的运动技术表现,获得关键运动学参数,对比世界级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究王宇现阶段的技术特点,提出合理化的训练建议。 方法:运动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结果:①王宇助跑倒2步步长为2.16±0.06m,倒1步步长为1.95±0.04m,步长差值为0.21±0.05 m,倒2步步速为 7.63±0.16m/s, 倒 1 步步速为 7.51±0.17 m/s; ② 王宇起跳着地时的水平速度为 7.68± 0.18m/s,离地时的垂直速度为4.72±0.17m/s,助跑速度转化率为61.50±2.0%;③王宇起跳阶段 H1的值为 1.28±0.02 m,ΔH 的值为 0.38±0.02 m;④ 王宇起跳着地时膝关节角度为 162.44±2.40°,踝关节角度为126.78±3.07°;起跳离地时膝关节角度为165.78±3.19°,踝关节角度为139.56±3.28°;⑤王宇的腾起角度为48.79±1.86°,腾起初速度为6.33±0.21 m/s, 起跳距离为 1.20±0.24 m;⑥王宇过杆时头颈角度为 158.33±3.84°、胸腹角度为 129.67± 3.04°、膝关节角度为140.78±6.76°,过杆速度为4.11±0.12m/s。结论:与世界级优秀跳高运动员相比,王宇助跑速度偏快,助跑倒1步降速明显;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偏慢,起跳腾起初速度偏慢,离地时的质心高度 H1较低,整个起跳过程中质心上升高度偏低;采用 “大背弓”的过杆姿态,过杆技术较好。现阶段在起跳技术、助跑速度的转化、起跳腿蹬伸力量、垂直弹跳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及起跳技术的三维生物力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倒数第2步缓冲动作过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起跳脚着地时的身体质心水平速度水平较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起跳蹬伸距离的长短与起跳垂直速度水平并无直接的相关;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