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学概论》是关于史学理论学科的一门课程。所以《史学概论》讲授内容是要依据并反映和阐述史学理论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换言之,《史学概论》就是对史学理论学科内容的概要论述。我们认为,《史学概论》讲授的内容应该是四部分内容,即历史过程论、史学学科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不能把编辑学简单划定为基础学科或应用学科.从性质上区别,编辑学可分为基础编辑学与应用编辑学两大类.史学编辑学是编辑学体系中专业编辑学的一种.史学编辑活动是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史学评论活动、史学创造活动和学术导向活动.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史学传统的断裂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古典史学相比具有许多优良品格,但在近现代社会激变中遭受无情的甚至是无理的责难和拒斥,导致史学传统断裂。要重振中国史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融合中西史学的精髓,造就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史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1985年11月,陕西省历史学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了史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现将讨论中涉及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一、史学方法论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史学界对方法论有所重视,但对其作用和地位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这次会上有的同志提出,方法论是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史学的发展最终表现为方法的发展,方法的变化是史学走向更高层的标志。对方法论的地位,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方法论是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与历史观、史学原理位置同等。二、方法论渗透于史学而不能独立分出,它含方法论和方法两个层次,方法论是历史哲  相似文献   

5.
清代史学的经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的“经世致用”一直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价值取向;但史学经世意识的强弱和显隐程度 却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专制的强弱程度相关,史学经济思想的这种显隐变幻,在清代学术中表现得最为突 出。本文从三个时期,即清初、乾嘉时期、道咸时期分别论迷了清代史学的经世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证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尤其是它提倡把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的观点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学发展到两汉时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渐取得独尊地位, 并称之为经学。经学与两汉专制皇权紧密结合, 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其原因是统治者对史学功用认识的不断加深所致。其手段是皇权控制了史学工作的全部外在条件, 而经学则从内部控制了史家的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皇权与经学对史学的控制使史学日益成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9.
史学思想和新民思想是梁启超思想中的两极 ,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其主要表现为 :史学是新民思想的表达依赖 ,而新民思想则是史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为 :(1)把民权思想贯彻到新史学中 ,让史学成为国民的镜鉴 ;(2 )批判君王史观 ,鼓吹民史观 ;(3)以历史之光荣激起国民的自信心 ;(4 )以历史之精神陶铸国民的品格 ;(5 )史家要以适合于国民的书法 ,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0.
课程变革的实质是变个人,新一轮课改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历史教师在史学素养方面的不足越来越凸显。从一些方面来看,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提高要好于在史学素养方面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逐步深化的形势下,教师要加强史学素养。本文从史学基础知识融合能力、史学的专业敏感度及史学促学力度等三个方面论述历史教师加强史学素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对教师加强史学素养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作为异质文化的西学大量传入中国,严复、康有为、梁启超都投入到宣传西学的热潮之中。在这其中,严复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并以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语言和逻辑阐释西学,突破了康梁等人西学阐释话语体系的局限,大大促进了西学中国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学思想的民族资源,阐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认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梁启超与欧战联系密切,在欧战期间他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并著书演说,在其对欧战的分析与发表的演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世界化意识,提出了融合的世界观,共荣共利的国际相处原则,并极力呼吁国际同盟的建立,其思想非常具有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是我国辽代的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其恢宏古朴和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著名的古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之孤品"。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蕴藏的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尤为突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声纽实是汉语“音转”问题的关键。宋末元初戴侗是较早论述声纽在音转中的主导地位并系统地将之付诸实践的学者。清代学者的音转研究成就最大。近代以来特别注意声纽问题的学者有梁启超、章太炎等。深入研究声转问题对解决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是巫鸿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成果,通过对武梁祠千年学术史的考察,巫鸿以"中层研究"的方法重新对武梁祠石刻画像做出阐释。传统美术史研究注重视觉观念上的"图像"和"形式"两个核心概念,巫鸿则关注"空间"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的内在潜力和功能,通过重构一座单一的墓葬建筑探索其政治、宗教和思想含义。巫鸿利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成功打通了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空间形式与汉代社会文化的联系,将武梁祠的研究转向更为具体的空间性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文学巨匠、人民作家梁斌诞辰100周年,2014年4月12日在先生的故里蠡县举办了梁斌文学研讨会,各位作家和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梁斌先生磊落的为人、高尚的文品以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艺术魅力及创作经验等重大成就进行了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切怀念这位在当代文学史中成就不朽经典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