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取"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中"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取"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了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义的虚化,二者发生的阶段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2.
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艺术2+1项目"和教师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两个方面对永州市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和体育艺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体育技能类项目是从球类、跑类、少数民族拳术和健美操中任选两项。艺术技能类项目是从现代音乐类、民族舞蹈类、漫画卡通和民族音乐类中任选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3.
汉语主谓谓语句型中,“S V的 N”式别具一格。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这种句子的特征和作用,并用该句式与相关句式进行比较,便能进一步确定其主谓谓语句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同一种结构形式构成不同结构关系和不同句式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S+V+NP1+NP2”结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分析一种语法结构的时候,不能仅从外部表现形式上来决定它在结构类型上的归宿。而应该综合各种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1"教育模式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表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在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开展和体育人才引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认为,"3+1"教育模式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良性运作,会使学院,学生,企业三方共赢。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释了“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提出了在运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措施,从而对旅游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2+1”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它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前两学年完成本专业的基本学习任务,最后一学年进行创新实践锻炼.“2+1”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现今大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创新能力欠佳的现状.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V了一眼"结构中的"V",有的具有"看"的义项,有的没有"看"的义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理使"V了一眼"中原来没有"看"的义项的"V"具有了"看"的意思呢?笔者收集并研究整理了"V了一眼"的"V"语义特征,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实验和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体育选项课的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行“1+2”课程模式教学的学生心理、生理各项指标明显改善,课程效果以及教师的愉悦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该课程模式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Ho等人的精确势能面,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对反应N(2D)+H2(v=0,j=0)→NH+H的矢量相关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k-k',两矢量相关的P(θr)分布仅在θr=90°附近存在极大峰值。且呈现轴对称分布;产物转动角动量矢量j’不仅沿y轴有取向效应,而且沿y轴正方向有定向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变换分析法。通过对述结式在把字句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变换合理性的分析和各自独特的表达功能的描写,揭示了必须结合结构义和句式义来把握组配成分对于句子生成的限制,从而概括总结述结式进入句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再有”可以是一个具有多层连接功能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句子或语段。连词“再有”是在明清时期由短语“再有”演变而来的。从“再有”衔接的前后成分之闻的语义关系来看,“再有”可以作话语标记,用于引导话题,指示后续话语与前接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附近"的词汇化完成至现代汉语的发展进程中,其语义经历了衍生性演变,词汇化完成到唐宋时期主要体现为动词形态("附近1"),而其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与名词形态("附近2")则是萌芽于唐宋,其主体地位至晚在明代就确立了。由于早期汉译佛经基本不受文言文的局限,系统地保存了从东汉以来的口语材料,在对"附近"的演变考察中,充分表明了早期汉译佛经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具有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如何选择和动态使用各自的敏感特征来抽取"一X就Y"结构的MWEs.分析了多词表达研究的现状,参考汉语言学相关专家的研究对"一X就Y"格式进行大致分类,针对该格式采用分词的方法提取特征集,并在训练集中按类别进行敏感特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够与动词组合构成N+V状中短语,其性质是动词性的,在句中能作谓语、定语、主语和宾语。N+V状中短语在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性状语N从语义指向上看,有时指向谓语动词V,有时指向结构中的其他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如”字平比句共有四种句法格式,即“X如Y”式、“XW如Y”式、“X如YW”式和“X如YZ”式。《杂剧》中的“如”字平比句经过新的规范和调整,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沿用了旧的句式,又有新的句式萌芽与发展。各个句式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得到了扩展,从而形成新的“如”字平比句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复域C内研究一类含有未知函数迭代的二阶微分方程λ2x”(z)+λ1x’(z)+λ0x(z)=(x”(z))2的解析解的存在性。通过Schroder变换:x(z)=y(ay^-1(z)),把这类方程转化为一种不合未知函数迭代的泛函微分方程λ2[a^2y"(az)y’(z)-ay’(az)y"(z)]+λ1ay’(az)(y’(z))^2+λ0y(az)(y’(z))^3=(y’(z))^3(y(a^mz))^2,并给出了它的局部可逆解析解。不仅讨论了双曲型情形和共振的情形0〈|α|〈1,而且还在Brjuno条件下讨论了在共振点附近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表示“秋季”的词义早在甲骨卜辞时代就已经产生,然而学界对“秋”的造字本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龟的一种,一种认为来源于蝗灾之义。通过对卜辞中“秋”和“龟”的用例考察后发现,无论是以同文卜辞为证,或是与“六”的字形相互印证,亦或从语法角度探赜,卜辞中均尚未发现“秋”用为“龟类”的辞例,因而《简明甲骨文词典》中的例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