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佤族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解放前 ,佤族没有文字 ,佤族民间文学属于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承文学 ,其作品的表现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散文体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等 ;韵文体的文学作品如歌谣、史诗、抒情诗、叙事诗、劳动歌、风俗歌、情歌、儿歌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 :(1)创世神话、传说 ,孤儿的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动植物的故事创世神话、传说 :是佤族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起因和不认识的自然现象所作的天真浪漫的解释 ,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的艺术再现 ,…  相似文献   

2.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除闻名世界的作品外,他童年练习画鸡蛋的故事更是作为课文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然而,结合达•芬奇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分析得出,画鸡蛋一事并未真实地发生在他身上。由此可见,教材选取故事更偏重情节中蕴含的精神,却忽略了故事内容真实客观的基本要求。保证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仅是对艺术家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科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擅长抒情诗创作,其抒将叙事和抒情巧妙地融合,使诗歌呈现情节清晰的艺术特色,在情节创设善于用简短诗歌语言创设情节,创设故事、环境情节,使其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在艺术上普希金追求个性化的情节与自我特色的融入,运用韵律和语言融合,情节与形式融合,架构个性化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情节是构成电影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其存在的根本。故事和情节是有区别的。情节是比故事大的概念,而故事只是情节的一种具体形式。作者不可以任意编造和安排情节。安排和处理一部电影的情节时,既要注意到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又要注意到使它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根据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将"功能性"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地将现实中单调乏味的故事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6.
格非的小说之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小说中对故事的一些处理方式。格非小说中的故事处理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秘主义、情节淡化、拆解与重组、虚构;格非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格非的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火塘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佤族崇拜火,火塘是佤族家庭的象征,起火神、祖神栖息来往之地。沧源佤族人家一般有三个火塘——“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围绕着他们分工十分明确、功能独特的火塘,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火塘文化。佤族火塘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着许多浓厚的文化观念.成为佤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8.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佤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佤族传统的政治组织形式和制度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文明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从横向与纵向上对佤族不同部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组织形式及制度这样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制度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职权与功能及其政治统治的实现途径等,对于进一步研究佤族的历史文化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佤文化表述     
佤族作为我国跨境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构建后,国家通过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使佤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飞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佤族面临着更大的文化重组和文化变迁,学界对佤族文化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学界聚焦佤族文化研究的系统梳理,指出对佤族文化深度解读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佤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佤族地区农村学前班强化汉语教学的优势,同时阐述了强化汉语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九隆神话是叙述哀牢民族由来的传说故事,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其所讲显得荒诞陆离,让人"迷思"。但从历史研究来看,九隆神话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哀牢夷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征,更传达了哀牢夷远古的历史文化演变信息,如氏族制度、经济生产方式、婚姻制度、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了解哀牢文化的进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透视角度。  相似文献   

13.
佤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文化的内涵和定义,分析研究了佤文化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加快佤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全面整合佤文化行业、人力.物质、品牌、社会五大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女娲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女娲人首蛇躯,既是伟大的始祖母,又是造人、补天的大英雄,集神格、人格于一身。有唐一代,文人们频频以女娲神话入诗文,经过不断地改造与移位,女娲形象日益丰满,女娲神话也渐渐步入了文学化的正轨,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伏羲女娲神话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 ,自 194 2年闻一多发表《伏羲考》奠定了以后 6 0年图腾论解释的基本思路。“图腾”在人类学上本来就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用它解释中国文化更是方凿圆枘 ,中国神话理应从中国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中求得解释。伏羲、女娲都是战国文献中新出现的人物 ,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证明他们的故事传自史前社会。伏羲、女娲和洪水神话是大禹治水的派生或翻版。西南少数民族关于羲娲兄妹相婚再造人类的故事并非所谓血缘婚残余 ,而是在道教传播中“种民”之说的神话表述  相似文献   

16.
劳务输出的大潮已经席卷祖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地区,佤族农村的劳务输出有诸多不同于汉族农村的方面。经调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回珠村劳务输出的规模、质量、经济效益、起步时间、组织化程度等多个层面上都相对滞后于我省汉族农村,呈现出一定的边疆佤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童话"这个名称,但很早就有了实际上的"童话",即民间童话。探寻我国童话的发展之路,会发现它经历了长达5000年漫长而坎坷的自发阶段之后,在20世纪初开始觉醒,通过确立"童话"词汇、翻译引介西欧童话和整理民间童话,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迅速发展,走上自觉的创作之路,并于30年代日臻成熟。奠定了新中国童话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佤族民间歇谣反映了佤民族的审美意识、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从题材和内容方面可分为创世歌、宗教歌和世俗歌。佤族民间歇谣广博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通俗朴实的语言特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它是佤民族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姓氏,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含有多种文化要素。通过对姓氏源流演变的研究,对历史长河中至今还遗留下来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民族识别、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融合等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例如:佤族的姓氏——"父子连名"在中国56个民族中就是一个历史之谜,它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南诏国"时期彝语支系的先民有无亲缘关系?这些都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上述课题的探索,将对古代云南民族的识别和文物族属的鉴定以及人类姓氏文化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