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域拳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地域拳种在农村生存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影响地域拳种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的偏离、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主导行为的失衡等.民间武术在农村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F0002-F0002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我国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50多种发源或振兴于河北,如八极拳、迷踪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等等。河北境内很多区域都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民间武术》课程充分借助地域资源,依托体育院校优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武术文化精髓,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各类秘密结社,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本文首先对秘密结社的三类组织中的武术活动概况分别进行了勾划,分析了它们各自武术活动的特点和形成某些文化遗存的历史背景。其次,又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考察了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特別对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争议颇大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至今民间仍流传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演化进行了论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武术理论中某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一点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以当下武术界拳种不断分化和将某个拳种功力片面夸大甚至出现故弄玄虚的现象为逻辑起点,借助相关史料从文化学角度阐述武术拳种产生与嬗变的客观历史事实。得出武术拳种的嬗变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人为臆造密切相关。如若中国武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就必须彻底剔除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深入解读现代体育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路径,运用文化学中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在性理论,使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沿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才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牛郎门”武术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牛郎门”武术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注重实战的拳种,体现了山东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尚武精神.对“牛郎门”武术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群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徽州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派武术,其中,徽派武术以板凳花、腰带舞和楸担为代表。这些拳种都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徽派武术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徽派武术具有徽州文化典型的"归"、"闭"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以阵战和拳勇为特征的军旅武艺一直是冷兵器时代"武"发展的主导方向。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导致长期在战场上成长的中华武技被改造成为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传统武学。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学在时代转向时存在有普及难、表达难、验证难的现代化困难。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武学文化创新,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而成为一种新武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社火,包括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等.对陕西民间社火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梳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诠释了三秦社火中蕴涵的体育文化价值,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备武学是一门文武兼备的武术文化流派。五十多年来通备武学在全国"武术之乡"武山县得到了大面积的普及与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但进入21世纪以来,通备武学的传承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通备武学传承后继乏人,武学绝技面临失传,支持武学活动的硬件与软件不足。出现这些问题有通备武学自身传承理念和传承方式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文化政策缺失及商业化冲击等原因。转变保守的传承观念,改进传承的方法和手段,制定通备武学品位制考评制度,因材施教,加强武术协会和政府的沟通,发扬和挖掘通备武学的文化价值,是促进通备武学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木佬拳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木佬拳是木佬族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在形式、内容、动作、方法、套路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拳种有一定的区别,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传统武术从原始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生,到用于战争的军事武术,再到用于民间的表演、竞赛、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就是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过程,是传统武术本身具有的导向性功能所作用的结果。最后文章指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成现在的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所作的导向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武术的防身功用、健身价值、文化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武术人才尤其是武术专业教师、教练员的需求量增大,其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以书法艺术与武术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分析两者在技艺学习过程中的相辅相成的相通之处,探讨普通高校武术专业课程中开设书法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普通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