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溯其源头可至唐中叶的韩愈和李翱。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斥佛老,力图重振儒学,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其道统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联结两端的中间环节。与韩愈亦师亦友的李翱修正了韩愈的"性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复性"说,这不仅开启了理学心性论的先河,也为宋代理学融合三教做出了表率。据此而言,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宋代理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张载独创理学思潮中的气学流派,以此深刻影响了明代气学.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著名气学家在继承和汲取张载气学的基础上,又对张载思想加以发挥,对宋明理学加以修正和革新,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明代的发展趋向.张载创立关学,促进了理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程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思辨性哲理为理学的哲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方面体现了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从开创伊始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一种是以程颢的"诚敬存之"的方法为代表,一种是以程颐提出的"格物穷理"的方法为代表.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取代宗教文化而成为一时之主流,是由于程颐所提出的格物方法有助于将人们的学习、实践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宗教式的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士大夫政治文化"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对两宋时代儒学从崛起到衰落的一个历史浓缩,其对两宋道学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定国是"出发,如何一步步分裂为"朋党",最后又如何被以"伪道学"的罪名清理出局之轨迹的详细辨析,充分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根本弊端;而其对宋代政治格局中道学集团与官僚集团各自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也深刻地揭示了儒学每每受挫于官僚集团的文化与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性书>"灭情复性"、"隋性不容"的思想,是一种活泼泼的"性"的生命境界.从"复性说"的源流入手,以禅宗的语言对所复之"性"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圆融、内在超越、生命的圆满几个角度契入这种能让人忘尽凡情的生命的本原形态.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儒学理论是一个以"道"为核心,并逐次展开、实现"道"的系统.就理论本身而言,儒学理论是一个自身完善的系统.可是,儒学理论在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它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在调整中,儒学有背离"道"的可能.如果仅在道德修养领域,儒学的价值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儒学的现代意义一直是近几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儒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包括儒家伦理规范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维持正常经济商业活动运行中的借鉴意义,儒学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启示作用,儒学的中庸精神的现代解释在社会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儒学的民本主义政治诉求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1898来华工作到1930年归国,庄士敦在华时间长达30余年,长期的在华生活使得庄士敦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按<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为自己取字"志道".1934年.庄士敦出版演讲集<儒学与近代中国>,在这部书中,庄士敦站在捍卫儒学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对儒学的认知,尤其对儒家教育思想、孝道、祖先崇拜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及儒学的特质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王岱舆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回回伊斯兰学者,精通经汉两家,糅合外来伊斯兰哲学与宋明理学,以汉文为写作工具,开启了回回历史上的理学创作.在他的理学思想中,认主论占有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由于受伊斯兰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对人类的一般性认识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而只谈如何认主.所以,可以称之为“认主论”.这一认主论由于受我国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想的影响,以心为人的思维器官;由于受《大学》的“明明德”思想的影响,认为认主就是“真心”发露;但在认主方法上,却接受了国外伊斯兰苏非主义的认主理论,而把“知认”、“见认”、“续认”作为认主三法.王岱舆的认主论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先验论特征,也有明显的神学伦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注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对中国经学乃至中国哲学加以理论创新,把中国经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内涵丰富,融会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体系,并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明清科举考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高度一体化;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科目高度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防范和惩治作弊制度空前严备。  相似文献   

13.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作为成圣的方法,在宋明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早年实践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得其解,之后坚定了儒学的立场,主张“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却无具体方法。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启了回归自我身心的学术路向,因朱子学者的困扰,故主张以“诚意”解读《大学》,刊刻《大学》古本。他提出“致良知”,一方面强调“良知”乃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又强调“事上磨炼”,实则是“仁者万物一体”与“格物”在现实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蹭蹬失意、宦海浮沉。其前期,基本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儒学之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世界观变得极其复杂,表面上虽仍尊奉儒家,实际上却追慕陶潜、归诚佛玄。他的遭遇,成为中国古代士人苦难命运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宋前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与相关旁证史料,参考后世尤其明清的有关著述,以范宁及其《论语》注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对东晋《论语》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释,从中可窥见其注经的时代个性,由于这一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潮流及其各种大小学派的思想渗入其中,其注经的多元性特色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一说对江西诗派的发展,对南宋诗歌的变革,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江西诗派自身的积弊是"活法"理论的产生的内部要求,"活法"理论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溯源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吕本中先生明确提出"活法"、"悟入"理论,带来了江西诗派诗风的重大变化,有振起南宋诗风之功,并得到与其同时的曾几、曾季霾等人的践行与发展.而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了大量的"活法诗",并且从理论上丰富发展了"活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