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建立保障机制,让“课外阅读指导课”落到实处1.时间落实。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决不能被占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很想倾吐自己的积淀并展示自己,因此,每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全班学生互相交流,全体同学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受益,因为每个同学所阅读的内容都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重视思想教育 在班主任工作中,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重要基础。我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利用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与学生交谈讨论,以使自己更多的了解、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上我认为“每周一笔谈”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通过笔谈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解决具体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蹇丽兰 《江西教育》2004,(10):13-14
为了探索一条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途径,我尝试用周记与学生交流。要求学生每周一篇周记.星期一上交,阅读完后再发回学生,让学生习惯在周记中记录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修养、内心感受以及师生关系、社会见闻等。经过两年的尝试,周记本已成了师生之间的“心与心交流”的一种方式,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在教师面前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培养了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及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周记的革新     
周记几乎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使用的方式。学生每周一记,老师每周一批。学生写得多了,写得厌了,就当成了一种负担,老是抱怨找不到素材。真是没内容可写吗?与学生沟通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担心周记本会被同学翻看,他们都不敢放心地把心里话写在上面。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也就出来了:学生改“每周一记”为“每周一信”,直接交给我;我的评语也以回信的方式直接交给学生。如此一来,我每周都要回几十封信。形式的改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周记”已不是纯粹地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给朋友做心对心的交流;这样的“评语”也少了空…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而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看到、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英语课当中所学  相似文献   

6.
郭凤广老师的《别让名字“冻”了我们的课堂》一文让我感触良深。名字,是学生的名片,也是师生交流的窗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每周也只有并不宽裕的一节课,因此,要把名字与每位学生“对号入座”也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不然,文本生动的情景就易被单个语言文字掩盖,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也只有参与,才能更主动更广泛地与同伴合作。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系列的板块运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深人到文本中去,回应到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来,以求语文教学的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用文章与学生交流,比单纯的谈话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王艳林 《陕西教育》2011,(1):135-135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五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包涵:辅导员周记产生“化学反应”四年辅导员生涯,包涵坚持每周一记,共撰写了辅导员周记150余篇,累计12万余字。内容涉及学生工作各个方面:既有学业发展的指导,也有生活的点滴经验;既有班级的活动分析,也有对特殊学生的逐个点评。以文字为载体来思索问题,在轻松的网络交流中走近学生,比在大班会上的宣讲更有感染力,会产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孙建国 《学子》2012,(8):31-3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应该理解兴趣对学生学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通过对青州市内两所初级中学2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  相似文献   

12.
<正>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  相似文献   

13.
一、时代的命题:还学生话语权力。语文教学中的“话语”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它概指语文中的语言(包括书面文字)及语言行为,可分为“人”与“人”交流和“人”与“文本”交流的两大块。(一)对学生话语权利现状的考察。语文教学中,学生话语权利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不让学生说话,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根据对本校两个班105个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语文课上经常发言(每周5-10次)的熏只有5人,占4.8%。偶尔发言(每周1-2次)的,只有11人,占10.5%。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语文课上无话可说。令人吃惊的是,有15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语文…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大学.学生如果要在课堂外和教授交流,通常要在教授的办公时间,也就是每周一到两次在预约的时间到教授的办公室叙谈。很多学生由于嫌麻烦或者是因为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干脆就用电子邮件或者电话解决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看不到教授。近年来.一些美国大学教授正在采取办法.解决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扩招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师制起源及国外导师制状况 导师制发端于14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直到今天仍是牛津、剑桥及许多大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最初,导师制由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注重陶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注重罗列事实,具体而言:新生一入学,学院便为他们选派一位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10人左右;学生每周见导师一次。导师或评论学生论文,或指导应读之书,或该听什么课,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在与学生的争辩、探讨、交流的过程中诱导学生思索,挖掘学生潜能,德智并重。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他们平时几乎不说英语,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五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根本没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无心理距离教学就是师生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地交流与融合,不受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束缚,消除考与学彼此间长期形成的心理距离,在心理上形成和谐、统一、共振的教学模式。一、赏识学生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作为教师,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学生,你都要真诚、慷慨地赞美、欣赏每一个学生,不仅是那些有能力又勤奋的学生需要赏识,那些能力稍弱又不很勤奋的学生更需要赏识,因为赏识可以使他们更勤奋更上进更能发挥其优势。有一次,在讲完三角函数以后,有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tg60°…  相似文献   

19.
这批学生真是不得了。我在课堂上结合旧章时文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花样翻新地为诚信、善良、坚韧、勤奋高奏赞歌,但是上一周,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每周一次的教学调整问卷中明确提出:我认为你讲的那一套有道理,但我更想听听你对钱的看法,因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拥有财富的最大值,做个大富翁!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又常常被语文教师和学生忽视,甚至每周规定的作文课都会被挤占。也有一部分同学想写好作文,却无从下手,感到力不从心,即使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也平平淡淡,毫无生机。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