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议论要有理有据”,其中作文题目之一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一直以为“中学生要读名著”应是一个不争的结论,而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中学生不要读名著”的呼声甚是“猛烈”,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而且这些学生的作文也做到了“议论有理有据”。作文批阅之后,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以便“胸有成竹”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出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游玩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我们总是把星期一定为作文课,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要上的是口语交际——辩论。题目是“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铃声刚响,我就兴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一次精彩的课堂辩论赛,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看谁的观点正确,谁的理由充分。”辩论开始之前,我根据辩论主题的基本观点“要”或“不要”,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即主张“要”的为正方,主张“不要”的为反方。并在各组推选几名辩论代表,其余学生作补充发言。正方(李龙江):对“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我的主张是“要”。多看电视能补充我们的课外知识,了解古今中外百科知识,特别是当今的国际国内大事。不是有这…  相似文献   

4.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5.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种呼声很多也很久了,但是,很多学校好像往往做得相反。语文课堂基本上是“讲堂”,课内课外基本上是“题海”。据我了解,很多中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去过阅览室,甚至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很少去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有几个学校落实了,又有几个学生读了几本名著呢?更不要说新课标推荐的那一长串名著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史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以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读名著     
某报记者在暑假中就“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的问题,随机采访了一青年学生和家长,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名著属于“闲书”;名著太长,太厚,令人望而生畏;名著与生活没有关系……请你围绕“读名著”的话题,谈谈你的经历、感受和思考。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我说:要学好语文,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歌之道,尽在其中。”那么,我们应 该读什么样的书呢?作为中学生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选进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辩斗感。2.读懂故事内容,习得辩论技巧,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3.体会两小儿善观察、勤思考、辩论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教学流程】一、观看视频,初感辩论课前谈话:大家看过辩论赛吗?有什么感受?出示辩论赛视频“以成败论英雄”片段。聊聊辩论给你的感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辩论,感受唇枪舌剑的辩斗感及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此外,视频还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经典与时文的关系上,有两种值得注意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外阅读只要读名著就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在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中带有倾向性的观点,他们把时文看作是“闲书”,视课外阅读为洪水猛兽。另一种观点认为“名著过时了”。他们认为,经典名作远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列材料,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某报记者在暑假中就“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的问题,随机采访了一些青年学生和家长,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名著属于“闲书”,名著太长,太厚,令人望而生畏;名著与生活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作文是一种能力。是能力就要培养,要多练习,多积累。可不少中学生怕做作文。他们说:“作文作文,见了头疼”。怎样才能使学生喜爱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我觉得应对学生的作文作全面分析,找  相似文献   

13.
《山东教育》2005年6月第16期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读名著还是读作文选》的文章(以下简称《读》),文中就《食疗的泛滥》(原载于2004年7、8月合刊)一文中所持的提倡读名篇佳作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并明确主张多读作文选才能提高作文水平。针对《读》文所持的观点,笔者以为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学生作文水平高只是“一味”读作文选的结果吗?《读》文中列举了作者教过的曾经发表过作文的学生都有几本作文选的例子,试图以此证明只要多读作文选就能提高作文水平。在此,恐怕多数读者不禁要问:那些发表过作文的孩子只喜欢读作文选吗?他们手里的书籍只有…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够在公共场合即席发言”,“做到言之有物”。“进行辩论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学语文老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一)令人担忧的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形势在农村中学任教高中语文,我一直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有独钟。我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黄金周走访珠三角一些城市乡镇中学,发现城乡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爱好差异悬殊。来自东莞市某重点中学(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课外阅读统计,读古今中外名著的达到60%,而我所任教的中学学生读中外名著的却不到5%。我每接手一届高一新生(一般是120名学生)均设计几道固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题。如“列举中外名作家三位及其代表作各一部”,全做对的只有两三名学生,一般…  相似文献   

16.
网络     
题目走上辩论台在充分讨论“上网利弊谈”“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新人教版)提示:所给的三个题目都只是论题,我们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上网有利,上网有弊,克隆利大于弊,克隆弊大于利,等等。写作中,不仅要提出明确的观点,更要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怎样论说,都不能脱离中学生自身实际,不能架空议论、泛泛而谈。同时,在论证的时候应辩证地看待网络,应看到网络的利弊两方面,避免片面性。(孙增美)  相似文献   

17.
叶老提倡多写,他认为,“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巴金也说过这样的话:“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我体会到,多写多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学生往往怕写作文。有个学生的家长说:“我听小孩回来说,他最害怕的是作文,常常在家为写不好作文急得哭,甚至对上学读书也没有兴趣了。”我查看了这个学生的作文,这个学生作文实在差;还有几个学生也有类似情况,文章写得乱又短,干巴巴几句。我思忖了几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先找这些孩子谈心,询问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哪些困难,鼓励他们说心里话,有一讲一,不要怕。起初,他们不愿意说,我开导说:“我在小学学习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见识较少,经历不多,要让学生轻松地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写作的内容。“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  相似文献   

19.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读学生的日记。我总觉得在学生的日记里更容易看到他们青春的影子,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总对学生们说:“作文,要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真,生活的真与情感的真!”目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太多,让人很难读出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其实,学生们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是我们对学生作文立意上的要求束缚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名著?是为了出去聊天的时候多些底气。还是为了汲取做人的道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为了“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很多学生甚至坦白地说:“我就没有干过比读经典名著更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的确,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拼命挣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