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陈杰 《图书馆》2017,(9):55-60
我国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图书馆例外条款较为简陋,难以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美国版权法108条图书馆例外条款9款的规定繁复具体,是图书馆例外条款的重要代表,其规定基础是具有美国版权法特色的107条合理使用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大规模修订之际,借鉴美国版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中的图书馆例外条款,对我国图书馆例外条款的补充和修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益性图书馆网络传播豁免诉求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就2005-2006年在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法规立法工作进程中,是否应当为公益性图书馆设置网络传播合理使用豁免条款引发的争议问题,从著作权立法基础、原则和现实需求等方面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设置该条款的合理性,阐述图书馆界对馆藏作品网络传播的核心诉求,以促进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对开放存取的影响及版权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权保护对信息的开放存取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背景、目的、范围和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点。《条例》在保护权利人权益的同时,通过“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方式对权利人权益附加各种限制,维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公共获取的平衡。提出应尽可能地扩大“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范围,为开放存取出版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最后,探讨提出在现行版权法框架下以授权协议为核心的开放存取版权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位于美国旧金山的非营利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主导并实施的受控数字借阅(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 CDL)模式,评介澳大利亚《版权法修正案(版权获取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图书馆和档案馆向公众传播权合理使用规则的馆舍限制突破,论述疫情常态化和元宇宙语境下合理使用馆舍限制突破的价值,对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图书馆合理使用规则的修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界参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国际国内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立法的背景与进程,阐述我国图书馆界参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制定活动的实践及其影响,评析图书馆界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豁免条款的认识误区,提出图书馆界面临的任务,推荐著作权解决方案与对策,指出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数字时代的邻接权制度,讨论了数字图书馆邻接权人主体地位的确立依据,分析了《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对著作权限制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条款,认为现有法规条款还不能够满足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要,还有必要确立数字图书馆应享有的相应信息网络传播邻接权,并论证了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邻接权的权限范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叙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形成过程着笔,分析了其实施后对图书馆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坚持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和特定的法定许可条款;建设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充分利用社会公有信息;采购提供商数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使用权;研发或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保护系统;继续参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修订等活动.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档案著作权保护研究在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美档案界意识到 :数字化权正是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数字化权就是著作权人的专有权。由于档案信息的特殊性 ,它不仅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同时也受《档案法》、《保密法》等相关法律的制约 ,因而馆藏档案数字化时 ,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在澳大利亚 1 999年版权法改革的数字议程修正案中 ,用更广泛意义的“复制品 (reproductions)”代替了原来的“复制品 (copies)” ,目的就是将数字化形式的复制品纳入其中。美国《跨世纪数字化版权法》取消了不许图书馆和档案馆使用数字技术复制作品的限制 ,规定不得在馆舍以…  相似文献   

9.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从征求意见稿到定稿,可以看出版权法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豁免权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本文试图在分析版权扩张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的基础上,为现有形势下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于2011年7月启动,2012年3月国家版权局发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一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全国图书馆界积极行动,结合实际,认真研讨,发现其中的不足有:舍弃了多个公益非营利网络传播适用的权利限制条款;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条款仍由国务院法规制定,没有由《著作权法》统一整合;没有采纳图书馆界提出的为非营利公益图书馆利用网络收集、保存、传播受著作权保护作品设置豁免条款的建议.图书馆界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2012年7月,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布,部分回应了图书馆界提出的设置合理使用兜底条款的建议,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失衡的问题,而且搁置了当代《著作权法》修订无法回避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限制条款的系统整合问题.图书馆界希望《著作权法》的修订落实独立性、平衡性和国际性三项基本原则,以保障著作权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1.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的修改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条例草案所称之“公共图书馆”,应改为“公益性图书馆”,以便包括公共、教育和科研系统的图书馆在合理使用制度下,保证读者对馆藏文献的网上借阅需求。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应偏离其立法目标,去取消图书馆馆藏作品数字化的权利。公益性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豁免条款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图书馆适应新著作权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使数字化图书馆适应新著作权法范围扩大,文章对与数字化图书馆关系密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大对网络侵权和盗版的打击力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而指出网页没有明确列入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潜在弊端.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国内外法律法规就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与内涵、技术措施、权利管理电子信息、“避风港”制度等进行了规制,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权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王国柱 《编辑学报》2014,26(6):514-516
期刊版式设计权属于邻接权,期刊版式设计不需要"独创性",但可以体现"智力创造性",并且具有"从属性"和"相对独立性"。应当区分期刊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明确期刊版式设计的范围。期刊版式设计权控制的使用方式应当包括原样复制、实质性相似使用和独立使用,权利人对期刊版式设计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但不享有转让权。正在修订的《著作权法》应当对期刊版式设计权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数字作品的侵权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现时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款的规定为法律依据,以网络数字作品的产生、形成、传播和使用为路线,分析现实状况下的网络数字作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业已形成的保护范围、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空白,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技术下的读者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爱东 《晋图学刊》2008,(1):1-2,61
网络的发展使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传播越来越容易,现代图书馆观念的传播和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实现和维护读者隐私权已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迫切要求。文章论述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中侵犯读者个人隐私的可能方式,着重讨论基于网格技术下的读者隐私权保护的安全架构。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洁凤 《图书馆论坛》2006,26(4):118-121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可避免涉及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涉及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复制权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文章论述通过成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传统版权交易、实行“法定许可使用”、扩大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使用者发布要约、授权要约等六种方式取得作者授权而避免侵权。  相似文献   

18.
读者隐私权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发展使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传播越来越容易,以及现代图书馆观念的传播和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实现和维护读者隐私权已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迫切呼唤。文章阐述了隐私权的基本定义和内容,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工作中可能涉及到读者隐私权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情报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2):57-60
微博(Microblog)是目前继博客之后最为流行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与传统信息交流平台相比,微博具备多种新的传播特点和信息服务功能。从微博的信息传播属性、信息公平获取,微博空间的信息服务整合,微博的人际关系网络、竞争情报价值,微博中的信息污染、空间生态等多个方面,分别探讨它所包含的情报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爱珺  刘运红 《新闻大学》2020,(1):29-39,125,126
算法技术介入智能新闻信息分发的过程中,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也引发了算法偏见这一伦理问题。从个人主体权利的角度看,算法偏见使用户的信息选择权和知情权遭遇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算法偏见产生的技术逻辑,并从保障用户信息选择权和知情权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信息权利的算法伦理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透明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