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教师之友:高考制度恢复后,一直是一件大家特别关注的事情,高考中出现的任何一个新的苗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都是因为在中国,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高考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考的诟病不少,但实际上“高考”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又和经济拉上关系了,不是出现了“高考经济”的说法吗?这说明高考还能为GDP做贡献了。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每年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高考已经结束,有些同学可能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而教育部去年就表示,从今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高考复读班。当文凭不再让一个人“一纸风行”的时候,职业教育正成为许多学子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是一个文凭社会、学历社会,高考成为将来可能获得高学历、高文凭的主要实现途径,也是导致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从社会学场域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发现在高考激烈竞争的背后,是考生所处不同社会阶层场域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高考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结构中的弱势阶层存在着必然关联。这启示我们在探索高考制度公平性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其一是增加对高考竞争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其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其三是增加弱势阶层的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4.
文凭所折射出的个人社会资本与机会成本的绝对优势地位,即为文凭暴利。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文凭所经历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是现时代文凭暴利终结之命运。对此,我们必须先行确立三个不等于的文凭观,即取得大学文凭不等于跻身社会精英阶层、文凭贬值不等于文凭虚无、高学历不等于高适应。  相似文献   

5.
一、课程设置的“前紧后松”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学子回报社会的又一制约因素中国的高等教育对广大贫困农村来说已成为“贵族教育”的代名词,与之相对应的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评价、教学管理等形成鲜明的反差。国外大学是门易进、文凭难拿;而中国大学是门难进、文凭易拿。国家培养一个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人才,是远远不能以投入了多少钱来衡量的。最主要的是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兴国、强国之目的。在大学时期,许多学子总觉得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然而,毕业之后又为了工作,还需补“就业培训”这一课。如果说国家花了…  相似文献   

6.
所谓弱势文凭,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受教育者因文凭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欠佳而造成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学历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现象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文凭”指大专以下的中专、中师、职高、技校等文凭以及全日制以外的“五大”类文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弱势文凭”的涵义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所说的“弱势文凭”,就层次而言,指大专及其以下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培养类型而言,指以培养“蓝领”为主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毕业文凭。持有这些文凭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有了大学文凭,还“降格”到技校念书,经历一个由对大学教育“再见”又与职业教育说“你好”的过程,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讨论会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生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恢复了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为每个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在“读书无用论”的年月里荒芜了的科学园地,涌进了大批渴求知识的青年。其后,我国又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建立健全了高等教育的体制,确立了知识的社会地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由此,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文凭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实行,紧接“文凭热”又出现了“出国热”、“经商热”和新的“读书无用论”。这时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文凭的价值。86级前后的研究生在“文凭热”中踏进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又在“出国热”和“经商热”中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对于文凭从热列冷的原因有较深的认识,三热一冷成为许多研  相似文献   

9.
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化理论学者的一贯重视。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下,产生了一个“文凭社会”;“文凭”、“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高度相关,对社合成员的社会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革后高考恢复以来.文科高考已经历了33个年头,多年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完善高考方案.今年,广东已从单科改为文综卷,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作为“高考改革探索的先行者”,广东高考制度的一系列变化.折射了广东乃至高考演进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1.
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的恢复是小平同志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典型,也是他否定文革,为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平反的一个典型。作为全党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恢复高考经历了历史的坎坷,凝结了小平同志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三进二出教育部,个人的命运与高考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类“奸商”,文质彬彬,却害国害民,应予以严惩。其一,是“教育奸商”。他们为了赚钱,弄虚作假,搞假文凭”、“关系文凭”“交易文凭、”“高价文凭”。……致使大批劣等文凭流入社会,鱼目混珠,使神圣的文凭贬值,败坏了教育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其主要弊端在于“人”的身份与精神的双重缺损。本文以晚近发表的《I恨文凭———被中考烤煳的人们》、《高考殇》、《留学英国启示录》、《中国新教育风暴》等为例,论析教育问题报告文学在题材与价值取向方面的新方法,探寻在问题依旧的格局中“新教育”的现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15.
如同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一样,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的风云变幻,高考显得命运多舛。自有高考以来,社会对高考或褒扬,或诟病,人们对高考或批判,或废止,或改革。如:“1966年,废除高考成了教育领域中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1977年,邓小平再次重新工作,恢复高考,又成了推翻‘两个凡是’、打破‘两个估计’的突破口,成了在十一届三种全会之前解放思想的先声。”[1]这些重大事件,都说明高考在中国的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尽管经历了几沉几浮,几废几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考存在下来了,并且受到空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的高考,我们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了解国外有关高考的做法,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虽已普及了高等教育,但美国是否还存在“高考”?答案是肯定的,“有”。美国基础教育学制与中国一样,都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两年,高中4年。不同的是,美国人把初中的1年移到了高中。也有的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样变,高中4年雷打不动。高中多加的一年,目的之一便是给那些“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应付“高考”。美国的“高考”一般讲的是SAT和ACT。SAT满分是1600分,ACT是36分。不仅有高考,美国…  相似文献   

18.
高考是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 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教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19.
张彩华 《求学》2009,(1):23-26
曾经贵为骄子的本科毕业生现在就业时未必比一个专科生吃香。从只看文凭到更重视技术和能力,中国的大学生正在经历尴尬的转型阶段。当他们上小学、中学时被灌输的是“大学唯一论”,可他们大学毕业后发现一个专科生的起薪很有可能比自己高。中国正在用这一代人的尴尬建立起新的人才理念——实践才是真本事。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