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2.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3.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4.
一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某些地方和学校,甚至愈演愈烈。有人讲我国基础教育有几个奇怪的现象:一是高考升学从娃娃抓起;二是素质教育在向“应试教育”转轨;三是学校异化成了训练考试熟练工的“工厂”。  相似文献   

5.
周峰 《教育导刊》2006,(3):27-30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中学地处偏僻的苏北农村,但它以扎实的素质教育实践,不仅创造了江苏省的“高考奇迹”,其实践也为国人解决“素质教育与追求高升学率的矛盾”找到了初步答案。对此,有人称其为“栟中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校主要的办学方略的发掘,探寻出“栟中现象”产生的现实基础和优质学校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考作为我国中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而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上“高考移民”“高考舞弊”等非正常现象的频频发生、媒体的炒作,使得高考备受关注,成为焦点,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高考及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争论。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3 X”高考改革更为我国全面推进普高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当前,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如何强化普高素质教育与“3 X”高考改革之间的功能互动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以顺利对接“3 X”高考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的普高素质教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概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之所以会出现2004年南京市高考的尴尬局面,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搞清楚不无关系。本文试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回炉”技校,虽说是一种特殊现象,但却反映出教育结构设施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的关系,必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适合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12日,扬子晚报载《南京的“高考”之痛》,文章引发评论的内容是2004年高考南京市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00人.比例列全省倒数之一。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更有报纸引出一位“马同学”的诉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媒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婶素质教育的内容,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  相似文献   

11.
"封堵高考移民"现象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移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近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封堵“高考移民”。但一味的“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转变思路,从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发挥司法作用着手。从法理分析角度质疑“封堵”,提出解决“高考移民”现象法律规制的三个途径:一是完善宪法,使教育平等权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二是加快国家立法步伐;三是发挥司法机关在监督行政和保护考生权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现实利益的存在是“高考移民”参与各方博弈的基础。“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策有缺陷、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束缚;学校存在声望提升的压力。因此,必须采用行政控制、法律规范、体制创新等手段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月12日,扬子晚报载《南京的“高考”之痛》,文章引发评论的内容是2004年高考南京市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00人,比例列全省倒数之一。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更有报纸引用一位“马同学”的诉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  相似文献   

14.
对于“南京高考之痛”的诸多议论在社会上或许会逐渐平息,但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说,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却不能停止。否则,南京高考之痛就真是痛了白痛。在这一事件的讨论中,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把焦点放在了高考升学与素质教育的冲突上。认为这次南京高考之痛是素质教育惹的祸,吃了没有单独命题的亏。习惯性地把责任归咎于高考,义正词严地对高考大加讨伐,甚至提出了消灭高考的主张。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就认为“中国能不能在本世纪消灭高考,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在21世纪成为发达国家的大问题”。我对南京的教育了解得不多,更不敢妄下断言,…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项活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被称做"高考现象"的社会现象。"高考现象"的出现表明高考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且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高考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但学历社会的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高考现象"放入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3 x”高考化学命题思路为先导,着眼于中学化学素质教育,以化学习题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对主动适应“3 x”高考改革的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为素质教育发展献许献策的文章中,有一类呼声比较强烈,也值得深思。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唯有彻底改革高考,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有希望。代表性的说法有:“高考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考要全面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高考改革是新课改的钥匙”、“高考录取制度关乎高中素质教育的成败”,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部2006年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近期被媒体炒得很热的“不出国门可以参加‘美国高考’”的问题做了澄清,申明不存在这种情况。王旭明指出,美国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高考,二者打通,或者说二者如何借鉴倒是一个问题。如何为想去美国就读的同学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多的可能,让他们参加考试,也是一个问题。但是统称为“高考”,在概念上可能会有歧义。  相似文献   

20.
“独木桥”与“立交桥”“立交桥”的提出是由于“独木桥”的存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确实为害甚大。为了过“独木桥”,少年儿童从小就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喘越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就连初中也不让上完,辍学去干活。中小学校的教学不能不跟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在社会和家长压力下,甚至出现了“轰轰烈烈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应试教育”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家庭悲剧,出现了“择校”造成的不正之风。于是,大家达成了共识,“独木桥”必须拆除,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