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体的细胞中含有二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都叫做多倍体。在自然界里,多倍体生物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在高山、沙漠等气温激变的环境中,多倍体的植物更为广泛。据科学家的研究,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区系植物中,有百分之八十五为多倍体。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全外受精(IVF)多倍体受精卵生成的影响因素,探索降低该类异常受精的途径,用卡方检验考察145个周期IVF的多倍体受施放经与夫妇年龄、促排卵方案、穿刺卵光数、获取卵细胞数、授精前孵育时间、精液精子和授精精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得知成熟卵多倍体受精卵生成率,在刺卵泡烽较多时显著性下降,未成熟卵多倍体受精卵生成率,在精液高活力精子或授精精子交高时显著性上升,结果表明成熟卵和未成熟卵的多倍体受精卵  相似文献   

3.
原位杂交技术是以基因组DNA或特异DNA为探针进行的染色体检测技术,自其成功应用以来,已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技术可对多倍体基因组间亲源关系、基因组组成进行分析;对外源染色体进行检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山羊草属Aegilops 3个组中异源多倍体物种的核rDNA ITS区序列,并用邻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倍体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59∽606bp,其中ITS1、ITS2分别有变异位点51、42个,且存在多态位点。多倍体种均与各自的某一祖先种构成稳定分支,说明在杂交-多倍化后,这些多倍体的ITS区在同步进化的作用下已向着其某一祖先种的ITS区进化。对于sect.Vertebrata的异源多倍体物种来说,其ITS区主要向其祖先种Ae.umbellulata(UU)的ITS区进化,这与山羊草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sect.Cylindropyrum和sect.Polyeides中,Ae.cylindrica(CCDD)朝着Ae.caudata (CC)进化;Ae.ventricosa(DDMvMv)朝着Ae.comosa(MM)进化;Ae.vavilovii(DDMMSS)朝着Ae.crassa (DDMM)进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秋水仙素诱导细叶百合多倍体的效果,总结诱导经验和方法:取细叶百合种,分别采用0.05%、0.10%、0.20%秋水仙碱溶液浸泡处理24h、48h、72h,诱导变异,接种栽培;取30变异株植株与正常的植株进行对比,测量形态学特征、染色体鉴定。结果:0.10%处理48h的变异率最高,达到30%;多倍体出现率为16.67%(5/30)。结论:秋水仙素可诱导细叶百合变异为多倍体。  相似文献   

6.
多倍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植物的育种具有一定的影响,因其自身优势在提高园艺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多倍体育种的特性以及生产方式等进行研究,明确其在园艺作物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促进园艺作物产量的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草茨藻Najas graminea Del.,多倍体系列的分析,笔者认为首次发现的分布于云南的二倍体居群为偏性特有。该居群的迁移与今天草茨藻在亚洲的分布图式密切相关。该图式不表现多倍体随纬度或海拔增加而增多,也不明显与生态爱好相关。二倍体和六倍体居群核型比较以及其它证据指示草茨藻的多倍体起源可能是同源多倍化。在茨藻属中,草茨藻具最强的核型不对称性,最高的倍性和极减化的花部器官等特征,均可能指示它是该属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相似文献   

8.
多倍化是促进高等植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力量。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多倍体在形成之后其基因组是如何进化的,利用38个随机引物对芸薹属Brassica L.禹氏三角(U’Triangle)中的多倍体物种及其祖先二倍体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扩增出的273条带计算了遗传距离,并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二倍体物种B.campestris(AA)与B.oleracea(CC)的亲缘关系比与B.nigra(BB)的要近;异源多倍体B.napus(AACC)比起其二倍体祖先之一B.campestris(AA)与另一个  相似文献   

9.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变异的自然现象,也是促进植物发生进化改变的重要力量。在被子植物中,约 70%的种类在进化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界绝大多数多倍体是通过未减数配子的融合而形成的,并且很多多倍体种是通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过程而重复发生的。由多倍化所导致的重复基因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即:保持原有的功能、基因沉默或分化并执行新的功能。多倍化以后,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动态则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二倍化”、不同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核-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Nature     
<正>新的肝细胞新的肝细胞作为体内平衡程序的一部分是怎样在成年肝脏中出现的仍不清楚。Roel Nusse及同事利用复杂细胞标记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中央静脉附近识别出一类增殖的肝细胞,它们是双倍体(相比之下成熟细胞是多倍体),表达一个肝脏祖细胞标记。这些细胞对由来自中央静脉的相邻内皮细胞提供的Wnt信号做出反应,成为能够取代维持肝脏平衡所需的所有肝细胞类型的多倍体肝细胞。  相似文献   

11.
 对江西九江新公园猫爪草染色体数目的报道进行了改正,发现其染色体数目稳定,为2n=16,因此该种并不象前人所报道的那样是一个多倍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由小黑麦研究工作想到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黑麦是第一个人造作物.作物种类是由物种来区别的.多倍体新物种既然可以通过合并已存在的物种而突然产生,而且在高等植物里约有一半的物种是通过这一途径形成的.于是在30年代解决了产生人工多倍体的技术问题后,随即激起一股巨大的热情,人们以为很快就能从培育新品种进入到培养新作物的光辉时代.但半个世纪过去了,热情早已冷却,各国仍在坚持进行的只剩了小黑麦,真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怎样看清“曲折”才能少走弯路,在今天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个人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稻属药稻复合体Oryza officinalis complex中有5个二倍体物种,涉及B、C和E3个染色体组,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中,O.australiensis是稻属中惟一含E染色体组的物种;O.punctata则是惟一含B染色体组的物种。虽然O.officinalis、O.rhizomatis和O.eichingeri都含C染色体组,但由于它们间断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在稻属异源多倍体成种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染色体组B、C和E之间,以及上述二倍体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稻属多倍体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I0008-I0008
<正>[导读]棉花新品种培育技术从传统走向分子阶段中,863计划功不可没。测序结果为棉花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制的解析、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遗传改良、异源多倍体的形成及演化规律等多个研究提供了支持。棉花新品种培育技术从传统走向分子阶段中,863  相似文献   

15.
远缘杂交是高等植物基因组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高等植物杂交与进化的关系一直是进化生物学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种间杂种在适合度(fitness)上的普遍劣势,杂交阻碍了进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杂交可以综合亲本种的适应性或创造出新的适应性,丰富基因库、拓宽生境,进而促进基因组进化和新种形成。可成活远缘杂种有3种主要命运:形成多倍体,二倍体重组或与亲本种之一回交(又称渐渗杂交)。近年来基因组学的巨大进展。解释了高等植物多倍体普遍性的原因,在二倍体重组途径导致新种形成的研究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关于第3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和2种蕨属和栗蕨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结果。  在凤尾蕨   属中,8种是多倍体或具有多倍体细胞型,4种是无性孢子繁殖的后代,6种实际上是种复合体或种复合   体成员,单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只有2种。凤尾蕨至少具有9条孢子发生路线,在其同一个体上除了产   生二倍孢子外,还可能产生少量加倍或多倍孢子;广义的蜈蚣草实际上是个种复合体,其祖先的二倍体   细胞型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说明这里可能是该复合体的起源中心;岩凤尾蕨具有不寻常的染色  体数目n=55,这说明在本属和本科中可能存在着非整倍体进化。  相似文献   

17.
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一种植物硷,是由秋水仙属的植物中提炼出来的。纯秋水仙素是一种无色的针状结晶体,熔点为155℃。自1937年科学家们发现秋水仙素能促使植物细胞里的染色体加倍的作用以后,许多科学家就热中于利用秋水仙素来进行多倍体的育种工作。我们知道植物体由小长大,主要是由细胞分裂得来的。  相似文献   

18.
国产十种乌头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我国产毛茛科乌头属的10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根据该属染色体基 数为8(x=8),可将这些种归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种。  10种乌头的染色体在数目、大小、结构上表现出相关性。其中具根状茎而多年生的种多为二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大,第3-7号多为近端着丝点(st)染色体, 具块茎而二年生的种多为多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小,第3-7号多为近中着丝点(sm)染色体。染色体演化方向可能是二倍体→多倍体、大→ 小、st→sm。这进一步证明根状茎种较块茎种原始。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又可将这些种的染色体分为两类。这进一步支持了目前分类学上的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划分。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种的有关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苹果属植物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对原产我国的22种37个类型的苹果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进行     了观察,发现它们有2n=34、51、68三种类型,多倍体种占41%,其中以三倍体种类居多,沧江海棠、西蜀海棠、尖嘴林檎、昭觉红花的染色体数以及花红中的四倍体类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