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森 《职大学报》2005,(1):54-55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终归田园隐逸生活。虽然他追求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他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贫守道的进步光明的人生观可以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归耕田园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耕使陶渊明找到了人生的理想之路。考察陶诗,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快的世界,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后期的诗人既没有超世,也没有超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深受儒道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承担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并因此对历史和人生的悲剧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文以陶渊明的悲剧意识为切入点,围绕悲剧意识所包含的三个心理层面展开讨论,证明陶渊明是一位一生之中都在悲剧性人生中对抗悲剧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陶诗"平淡"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事实看,陶渊明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田园与政治为基本的经验内容而形成的。从田园与政治的本质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源于田园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政治的政治哲学思想。田园政治是符合自然、田园、人性,根植于道德本体的政治。从田园政治的制度设计看,陶渊明注重政治制度的经验内容,如衣食为先、重视农业、没有赋税、社会和谐等,他对君主制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也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他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广大劳动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派者。陶谢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完成了从题材到精神层面的合流,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王孟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即诗的双重境界:浑厚雄奇、素朴宁静。但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也彰显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官场小说热"现象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出现的官场小说热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从文本创作来看,官场题材的普遍存在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可能;从作家本身来看,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利超乎寻常的敏感,以及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命感使他们不能对官场腐败的现实视而不见;从接受对象来看,普通民众对官场小说的关注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田园诗的源头,诗人身处田园,精神与田园合一,达到真正的和谐.东晋诗人陶渊明出入仕途,最后彻底归返田园,也在田园中得到了精神和谐.唐代诗人王维则是言在田园而心怀别事了,是在营造精神田园,寻求精神和谐而难得.<诗经>时代心灵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是历代诗人追寻的真正田园,也是当代人所需要的精神家团.  相似文献   

11.
出仕、归隐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傲然称情"是陶渊明超然于隐仕外形的人格理想精髓;归隐田园,守节固穷,躬耕陇亩,构建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与其家族有着重要关联。家族的曾经与现实、曾祖与外祖的影响,对陶渊明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徘徊。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优秀运动员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从态度、道德观念、人生、自我意识和化素质等5方面对当前江苏省优秀运动队员的思想状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运动员的思想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运动员政治素质的培养,提高运动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积极探索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三是加强对运动员化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为运动员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四是培养“四有”体育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相似文献   

15.
人格面具是个体因适应外界而隐藏真实个性以将最好的特质呈现给外界的工具,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行为,连接着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调节着我们与外界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合理恰当的使用人格面具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人格统一、心理健康以及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有着农村姑娘特有的善良勤劳、质朴纯真,对生活有广博的情怀,对“活人”有执着的韧性和顽强。情爱追求的枯萎又表现出她文化素质的欠缺和精神世界的浅薄、狭窄,在人生追求上她与高加林存在着巨大落差和错位;她单调自卑,存在着爱情中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意识的缺失;她的出嫁又体现出对旧陋习反抗的脆弱和对情爱追求的不坚定性。从她身上透视出传统美德的熏陶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浸染,以及生活环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对她文化素质和精神思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在学习层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被取代,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持续的“舍弃”外在的形式,而一步步走向本质。这种现象正好和《金刚经》中的“筏喻”典故吻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思想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体育与其他学科共同发挥着作用。体育学科依据其特有的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会有五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筏喻”中提到的“舍法”现象:在动作技能习得阶段,舍弃外部知识,形成自我意识;在战略战术培养阶段,舍弃自我认知,形成体育意识;在发现与创造体育之美阶段,舍弃对立意识,达到人格统一;在理解体育本质阶段,舍弃项目认知,深入体育本质;在获得核心素养阶段,“扬弃”体育,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2、开辩论会,打“笔墨官司”;3、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4、配合作命题、审题,激发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冲淡之美、闲远之美、静穆之美。首先在优美宁静的田园意境中渗透着诗人农居生活的欢乐,人生旅途中的悲哀和对人世不平的感叹;其次是直接描写自己的农耕生活,自己辛勤在田间劳作;最后是化自然景物为自我精神的意向,咏物抒愤,内涵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