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政治家与记者初学新闻,大概都听人说过,新闻界是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政界,一条路通向文学界。翻开中国新闻史,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型记者,像梁启超、章太炎、瞿秋白,各领一时风骚。再往里看去,是喧闹的作家型记者的方阵,里面熟悉的面孔不胜枚举。可是,他们在新闻界闯荡了一番后,终于还是成就别一种伟大的事业去了。老死在新闻的屋檐下的名记者竟是那么  相似文献   

2.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新闻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深不见底的艺术。记得一位资深记者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欠缺记者素质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相反,没有文学素养的记者也不是一个好记者。”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各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我们的新闻正愈来愈密切地与文学联姻结缘:新闻界有识之士培养“作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的呼声日趋高涨,更具文学色彩的“现场短新闻”受到全社会的青睐并进入全国性评奖行列,新华社一批通讯被赋予报告文学的韵味……。凡此种种都在提醒广大记者,在新闻采写和创优的竞争中,如一味停留于追…  相似文献   

4.
“客里空”这个词儿,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可能是陌生的。它出自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剧《前线》。作家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新闻记者名叫客里空的形象。这个记者无中生有,瞎编硬造,能从电话里亲眼看见戈尔洛夫将军泪流满面,而且活龙活现地把这写进新闻。从此,客里空,就成为一切写假报道的记者、虚妄谎报的作风和道听途说、不真实的新闻的代名词。这出话剧在中国解放区党政军民和新闻界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党政军机关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5.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1994年岁暮,一条新闻给中国新闻界本身带来极大兴奋:在全国首次开展评选“百佳新闻工作者”活动.通过层层选拔,在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国记协推荐的3名候选人中.唯一的一名地(市)级新闻单位的候选人是《开封日报》的记者吴全国.前去采访吴全国时,我一直在猜想,能参加新闻界这项高层次评优的这位候选人是个什么样子?没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新闻工作者吧!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9.
2008年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六甸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等十篇“力作”“光荣”入选。2007年“圈养虎变身‘野生虎’”的新闻还让我们记忆犹新,2008年的假老虎又重新出山,众多记者为何会冒险求“名”?都是假新闻惹的祸。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名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这位记者先生写新闻凭想象瞎编乱造,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新闻界有人就把写假报道的记者和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的新闻都称为客里空。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官司浅探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近年来,新闻官司越打越“火”,一些记者、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了被告席上。新闻界对此有所焦虑,社会上也有议论。到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样正确对待新闻诉讼?新闻工作者用什么办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  相似文献   

12.
“文化新闻”改为“娱乐新闻”、“文化记者”改为“娱乐记者”、“文化”版改为“娱乐”版,是近些年新闻界的一股浪潮,其势之猛,已经使这一趋向变成一种潜在的定论,似乎“文”改“娱”才是文化新闻改革的惟一途径。娱乐是一种趋势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媒体展示的文化部分基本是  相似文献   

13.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界面临各种新闻侵权诉讼,“新闻界的新闻”受到社会格外关注的今天,天条另类新闻引起了疲顿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莫大兴趣。 据红网报道:网报道:2001年9月20日,湖南衡阳日报社主任记者甘建华,以损害赔偿为由将曾经状告他名誉侵权纠纷而败诉的C夫妇二人告上了法庭。衡南县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并定于2001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二个记者节)开庭审理(注),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全面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新路径。 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向错告他人者发起的进攻,也是一次捍卫“中国记者”的荣誉之战。 …  相似文献   

15.
一位记者同志,写了一篇揭露某一工厂1635万元投资项目由于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的稿件,排上了版面,即出了清样,但是报社总编辑为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宣布稿件不用。但是,记者却把这篇稿件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中缝内,于是这一场《谁之过》的官司,就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内部新闻。记者印发了事件全过程的“真相”,要求引起同业的重视。按理说,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便不应发表,把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发表于中缝内,这是新闻界的新闻,首先,记者同志忽视了一条纪律,即登什么稿,一般应当由总编辑决定,而不应由记者决  相似文献   

16.
“客里空”,就是无中生有,弄虚作假。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败坏新闻声誉、引起受众强烈不满的严重问题。 “客里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作家柯涅楚克(乌克兰人)于1942年创作的剧本《前线》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个捕风捉影、捏造情节、弄虚作假、能从电话里看到对方流出了热泪的战地新闻记者。后来人们就把新闻界中类似这位记者行为的歪风叫做“客里空”。  相似文献   

17.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8.
“我是××网站的记者”,当你听到这样的介绍时,请不要感到惊讶。随着在全国新闻网站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的落实,“网站记者时代”正在到来。那么,大批“网站记者”加入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对相关网站有什么影响,对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对整个新闻界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媒体融合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20.
提起“客里空”其人,新闻界同仁、尤其是老一辈 人士是并不陌生的。他是苏联作家考涅楚克剧作《前线》中的人物,是一名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战地记者。正合我国一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早在1947年夏季,解放区新闻界就曾开展过反对“客里空”运动,当时各新闻机构都纷纷检查失实报道,并公开作自我批评,同“客里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交锋。 流光易逝,那场交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照理说,“客里空”其人早已垂垂老矣,然而,他的中国同道们却不甘寂寞,依旧承袭“客里空”的手法,不时地在我们传媒中制假添乱,引起受众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