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天下"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文化理想,它在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中得以现实化并取得第一种典型的存在形态.随着宗法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瓦解,"王天下"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运动中经历变形和转换,并在汉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中再次得以现实化并取得第二种典型的存在形态.以这样的历史视野,探讨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揭示汉帝国对此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化的范式意义,是本文提出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文化对社会理想的建构,也呈现出大国而治与小国寡民、德治与智治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而又有世界性理念的"天下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与"己"和的"佛",与"天"和的"道",与"人"和的"儒",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华夏文化的主体。源自印度的佛教,在华夏文化与华夏意识的大环境里转世为生、转识为生,最终实现了中国化。其对西方歪风有强大的"免疫力",故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全球化"的冲击,必须要张扬华夏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圣贤文化.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圣人为人格理想,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的社会现实.性善论缺乏对人性中罪恶的认识的单面性是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性根源.借鉴<圣经>对人性罪恶的认识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审视中国文化的缺失点,认清人性的本相,才能在实践中将中国文化提出的人性中的"善"完全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龙涌霖 《江汉学术》2023,(3):93-101
早期道家“终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并非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实际上它源于对周人“慎始而敬终”勤政方式的反思,延续了周人功利成败上的政治追求。以“终始为一”分析老子与黄老道家的天道循环模式,可得出其三个特征及相关诉求:一是周期性,它探求政治进程的预见之道;二是节制性,它寻求政治投入的节约之道;三是长久性,它追求政治发展的安全之道。由春秋进入战国,这种循环模式先后被运用于洞察权力博弈、统治手段、制度体系等不同政治领域,相应得出无为、刑德、形名等政治主张,由此回应了早期中国由“封建天下”走向“专制帝国”的历程中所面临的各项政治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进入和冲击,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遭受到极大的威胁。在如此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使其能够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和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入手,探究如何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者",它除了在西方音乐文化中扮演着至尊的角色之外,还在人类艺术进程上演绎着一段长长的重要历史。钢琴,是西方音乐文化上举足轻重的乐器之一,被引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促使了其的衍生与发展,使之在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立下了经典的里程碑。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它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唯有深入探究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历史,才能有效地指引钢琴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28-1331
"文化围城"现象是在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武术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文化围城"现象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文化围城"现象,使武术在发展中突破"守城",从而在发展中"进城"、"出城",让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在文化的融合中共同发展.只有如此,中华武术才能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共时比较法,以一般哲学的价值理想为基础,通过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体育教育观的解读来横向地比较轴心期古希腊与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比较得出:西方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理性,为体育教育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则体现了一种人文理性,将体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人伦文化理念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勇敢"这一品质,中西方都有论述,但侧重点各不同,体现了"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哲学框架与文学史哲学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是为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史与文学史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把握,立足于特定的"理想类型方法"而提出来的。"五维度总体性理论"的基本问题即是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揭示与阐释,并通过相关的历史分期来把握人类社会文化的总体性特质及其流变。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中,原始时代、古典时代、近代、现代与后现代是依次相序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线性序列,于其中存有着复杂的相关社会文化形态、质素及其意向的斗争、更替、延留与创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理应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之混杂性、复杂性与阶段性的观念,通过"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及其整合进而达成特定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历来充满了矛盾性.奥运会及其理念包括游戏行为、狂欢精神和规则意识,但中国人接纳的奥运会更多的是其理性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以及其宗教内涵.奥运理念中还蕴含有丰富多彩的军事学元素,它沟通了中国人关于英雄主义的想象.鉴于中国近代的特殊历史,奥运会进入中国后很快就成为一种治疗国民心理自卑症的仪式.在神学、游戏学、祭祀学的层面,奥运会有其不可替代性.奥运会的内在精神融汇了中国人所竭力提倡的祭祀和军事的文化传统.充满诗意的神谕精神是现代奥运会的内在价值,极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从奥运神谕文化中升华出来的道德理想更是一种足以填补中国当代社会道德缺失的精神实体.奥运会传入中国后,培育了一大批奥运会信徒,这些人将奥运会看成一种外在的信仰对象,奥运会的超体育价值在此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出现了文化传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平衡现象.中国五千年根基的传统文化亦在这场大潮中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潮流引起的问题,以及中国在这场潮流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来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识。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种撞击中迎来了迅猛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如何以更加坦然的态度应对外界变化对我国文化的不良影响甚至侵蚀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周文化,既要注意它的地区特征,又要注意它的时代特征。在新石器时代,若干文化平行发展,学术界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区系。周人夺得了“天下”,并试图凭借政治势力,抟铸一个文化共同体,从此,中国开始有了可以笼盖全局的主文化。但周文化同北方草原文化、江南几何形印纹硬陶文化、西南的巴蜀文化以及江汉地区的楚文化等,相互间仍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已为不少学者论及,我不打算多说。下边只想就周文化的时代特征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西周以前已有夏、商两朝,周文化高于夏、商文化,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这又是仅就周文化的最后发展结果而言的。事实上,夏、商、周三代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独立地迈进了文明的大门,所以,和周文化直接相衔接的仍是原始文化。只是在克商以后,通过吸收殷商文化的积极成果,周文化才开始有了较大的起飞。  相似文献   

16.
周文王克商方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周季历时期周人以武力征服西北戎狄部落,奠定了周人称霸西方的基本局面。文王时期一方面对西北戎狄进行征服,另一方面迂回经汉水南下对江汉及江淮流域的蛮夷进行征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格局,为克商并夺取天下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它既给各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使各民族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应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社会上层,当部分人纷纷营建豪宅美第、奢侈浪费渐成风气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甘愿选择陋室而居,构成唐代特有的陋室文化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在陋室,心系天下是部分唐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陋室又是部分唐人博取声名、完善自我的一个载体;同时它也是唐代法令制度的产物,是唐代中后期社会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固有弥合主客分离、主张绝对实在与尘世生活毫无阻碍的同一性,这样一种源自"轴心期"的诗性智慧.以此为背景,文章梳理了源自先秦道家艺术生活、发扬光大于中国禅宗思想的中国文化的内在资源,并强调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碰撞中所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认为,南泉普愿在中唐以后于中国文化回归传统道家艺术人生境界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普愿相关叙说的理路的梳理,论证了这一作用的所以然及其客观结果,进而提出了禅宗文化在当前中西文化碰撞和文化转型中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李白的怀古情结与心理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古情结是李白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是诗人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最敏感的区域。它从一种历史理性确立了李白人格的理想范式及功名的最高境界。李白的这种理想精神与盛唐文化气氛是相一致的,但他的这种理想又不可能在盛唐政治中实现。在理想幻灭的苦闷中是怀古情结给李白的心理带来了恰当的调适和引导。李白的浪漫是一种历史理性的复活和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