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兵  杨磊 《科研管理》2022,43(11):111-123
本文基于华为公司的创新实践,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演化规律和提升机制。研究发现:(1)从资源管理的视角,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在初级生产阶段、国际化开拓阶段、全球化扩张阶段、创新引领阶段发展历程中创新能力沿着资源建构能力——资源拼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治理能力的轨迹演化;(2)战略对机会窗口的匹配性决策是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导机制,战略决策对机会窗口的识别、拦截、预测、创造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创新能力发展;(3)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机制是,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模式形成一个螺旋递进的上升机制。初级生产阶段实现了积累性学习模式下的组织显性知识积累,国际化开拓阶段达到忘却性学习主导下的组织显性知识的质变,全球化扩张阶段实现积累性学习模式主导下的显隐性知识并重的知识体系,创新引领阶段在积累性学习与忘却性学习的平衡中实现知识的开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3.
张娜娜  梅亮  谢伟 《科学学研究》2023,(10):1844-1853
随着后发企业进入后追赶阶段,可持续追赶逐渐成为后发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技术系统观下,后发企业的成长取决于其技术子系统与行政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因此,如何改善企业子系统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后发企业实现整体能力持续积累以及可持续追赶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法追踪三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追赶过程来解析后发企业改善其子系统以及实现可持续追赶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后发企业的追赶行动受制于其子系统发展情况,其内部技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发展缓慢引致技术与管理滞后,进而制约企业实施可持续追赶。具体体现为生产设备与生产线、研发软件与工具等技术系统方面发展缓慢,并直接制约了技术能力的持续积累;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等行政系统滞后,并直接制约了管理能力的持续积累。第二,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学习与管理学习改善子系统滞后性进而实现能力的可持续积累,主要体现为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学习从生产、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环节改善其技术系统的滞后性并实现技术能力积累,以及通过开展管理学习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管理手段等方面改善其行政系统的滞后性并实现管理能力积累。第三,技术系...  相似文献   

4.
寿柯炎  魏江 《科研管理》2018,39(11):49-60
开放式环境下,后发企业如何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网络成为重要的战略议题。本研究通过对3家成功向技术前沿转型的纵向案例分析,揭示了后发企业通过构建创新网络进行技术追赶过程中企业内部知识基、网络异质性节点以及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结论显示:(1)基于内部知识基宽度和深度,区别于以往从简单知识基到复杂知识基的路径,后发企业会战略性地选择不同的知识基发展路径;(2)网络节点布局随着知识基的发展呈现相应的变化;(3)在组织内部利用式学习基础上,组织学习平衡模式逐步从组织内部的双元型过渡到内外部结合的双元型。  相似文献   

5.
海外研发是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走出去”寻求技术和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战略选择。本研究以中国开展海外研发比较活跃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探讨了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国际化经验和组织学习方式对海外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程度和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企业拥有的国际化经验和探索式组织学习方式则增强了这种倒U型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最后对于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布局以及利用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和国际化经验取得创新优势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薇  黄霞 《科研管理》2022,43(2):65-71
   逆向创新,为后发企业开展全球创新并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创新链理论和基于领先企业的逆向创新理论进行了理论思辨,厘清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概念,归纳了创新链类型及其对应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创意获取、研发和市场进入次序,与西方领先企业相比,上述逆向创新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与选择机制均存在明显区别;第二,基于创新要素组合,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链可以划分为本土市场推动型、海外市场拉动型以及推拉复合型三种类型;第三,以逆向创新链类型为基础,可以归纳出六条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程度选择适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凤朝  马逸群 《科研管理》2015,36(10):11-18
本文以华为、三星为样本,基于USPTO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与专利发明人信息提出两个研发国际化指标,并利用该指标从组织模式和空间-领域分布模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公司研发国际化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1)三星采用"以组织或人员为纽带的研发能力提升"模式,华为采用"以资金为纽带的技术获取"模式,两企业都朝着"技术获取和研发能力提升两者并重"的模式发展。(2)在空间分布上,三星实现了研发合作与市场进入的统一,华为的研发合作与市场则存在空间错位;在领域分布上,三星的国际研发涵盖ICT的所有子领域,华为则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及办公用品两个子领域。在此基础上,阐明本研究对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模式和策略选择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胜  刘洋  丁振阔 《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17-1827
在初始和后续国际化阶段,国际机会如何转化为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绩效?对什么特质的国际创业者和国际新创企业而言,这一转化过程更有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并通过对四家国际新创企业的纵向多层次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国际机会动态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1)在初始国际化阶段,区域性机会通过激发国际创业者的机会效率信心来影响资源整合能力的开发和应用,并进一步影响国际生存绩效;与探索性学习导向的国际创业者相比,利用性学习导向的国际创业者在追逐区域性机会之后获得更高的国际生存绩效。(2)在后续国际化阶段,全球性机会通过激发国际新创企业的机会效果信心来影响资源重构能力的开发和应用,并进一步影响国际成长绩效;与利用性学习导向的国际新创企业相比,探索性学习导向的国际新创企业在追逐全球性机会之后获得更高的国际成长绩效。这些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国际机会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对我国国际新创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设立海外RD机构是RD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OFDI的重要内容。根据RD国际化理论和新兴市场OFDI理论,从企业能力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识别了新兴市场企业设立海外RD机构的三种驱动方式。利用我国创新型企业数据库的样本,实证发现我国企业海外设立RD机构决策主要依靠企业能力驱动;在诸多能力中技术发明能力和技术合作能力又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吸收能力并不显著。这意味着政府需要更积极地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实施海外RD决策,实现OFDI中制度优势与企业特定劣势的互补;对于以技术搜索、学习与合作为目标的本土企业而言,提高吸收能力将有助企业受益于RD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中国"走出去"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国际化不同阶段中组织学习机制异质性视角,探讨研发国际化模式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阶段性影响。研究发现,组织要素与东道国要素的双元性响应决定企业研发国际化模式的选择倾向;研发国际化模式选择对于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因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组织学习机制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际化专一性发展阶段,相对于合作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的显著抑制作用,独立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化多样性发展阶段,相对于独立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的显著促进作用,合作型研发国际化模式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转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聚焦于"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是如何影响其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的"这一核心问题,文章首先从技术特征和市场焦点两个维度解构了研发国际化的战略动机,识别了三种中国企业海外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海外市场适应点、技术先驱点以及技术卓越中心。第二,本文从合法性双元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对合法性需求的概念,研究了不同研发国际化动机下,企业面临的内外合法性需求之争,以及形成主导的合法性需求;后发企业会根据内外合法性需求的相对水平对海外研发机构的进入模式和治理结构进行安排,以平衡和响应这两股抵触的力量。本研究提出了战略动机→内外合法性需求优先权→进入模式选择的整合分析框架,为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中海外子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应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电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应用企业环境—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后发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框架,探讨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的构建.研究结果显示,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企业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协同创新模式和组织学习模式发生变化,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匹配,进而构建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结论对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结构升级和转型,提高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家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应该如何选择与其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并在两者互动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实现能力追赶.研究发现:在企业选择外部知识获取模式过程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识别与获取能力—理解与消化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者动态匹配机制为“识别与获取能力—企业并购”、“理解与消化能力—企业合作”、“转化和应用能力—引进专家”;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而后者又会影响企业下阶段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提升自身创新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失败学习行为可分为基于搜寻开发新方法的探索式失败学习和基于改良原有方法的利用式失败学习。然而,企业选择应选择何种失败学习模式,过往研究却鲜有涉及。本研究利用412家创新型企业的数据,在充分考虑组织内外部情境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两种失败学习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探索式与利用式失败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冗余正向调节探索式、利用式失败学习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竞争程度负向调节探索式失败学习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却正向调节利用式失败学习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组织冗余与竞争强度对探索式和利用式失败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联合调节效应。研究揭示了不同失败学习行为的有效作用边界,并为企业管理者正确对待失败,选择失败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5.
刘静  范景明 《科研管理》2019,40(5):35-46
互联网行业已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对腾讯1998-2016年间的产品创新事件进行嵌套式多案例分析,尝试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机制。研究发现:(1)在创意产生阶段,主要存在移植创意和衍生创意两种类型,这两种创意类型通过动态组合和梯度进阶的方式驱动创意集成的演化过程;(2)在创意转化阶段,组织层面的产品经理制和项目层面的小团队模式作为主要的开发模式通过赛马机制和微循环方式驱动敏捷开发;(3)在创意传播阶段,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挖掘锁定情感沟通元,并通过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的方式驱动创意传播的进阶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受制于先发企业,这要求后发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基于对我国后发企业追赶的实践观察,发现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企业较多地采用了迭代创新的模式,即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地优化,开发出多代新产品获取动态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追赶。基于上述观察,提出再创能力的概念以揭示中国情境下后发企业追赶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并从竞争者导向视角揭示再创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211家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在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创造性模仿在二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波动负向调节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以海尔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并实观国际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是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分析了国际化行为与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借鉴Uppsala模型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从知识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探讨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技其变化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并从战略层面分析企业管理层在国际化过程安排中为提高组织学习效果可能发挥的作用.以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过程为对象,从特定市场进入模式和直接投资区位的路径安排两个方面分析并验证了国际化初始阶段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新兴经济技术转移的截断效应往往阻碍了通过合资方式完成的技术能力升级,而有些民营企业却能够成功升级,这正是我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一个现实。从近期我国一些民营汽车企业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入手,分析在国际化中奇瑞、比亚迪和吉利三个企业的技术获取和能力成长路径,以阐释企业如何克服截断效应,实现能力的快速积累与发展。分析显示:在不同的能力成长阶段,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来源是企业技术成长的主要途径。带给企业的启示就是要具有创新欲望,在国际合作中保持主动权,并拥有国际化视野,实现国际化中的技术能力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企业不断加大国际化力度的背景下,探索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进入模式与海外子公司研发强度的关系,并通过四个中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跨案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同的海外进入模式、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研发能力差异性对海外研发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论文提出了相关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构建了众包模式通过资源柔性、协调柔性提升众包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247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对所提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众包模式对众包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2)资源柔性在内向式众包与众包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协调柔性在外向式众包与众包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组织学习氛围、流程正式化分别显著正向调节内向式众包与资源柔性间的关系,以及外向式众包与协调柔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众包模式如何提升众包能力的过程,为我国企业发展众包能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