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以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获奖者知识背景及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对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决定作用;进而提议应当重视培养跨学科的人才,为科学发展的原始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 诺贝尔奖金作为一种公认的科学成就的象征,它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以来八十多年的重大科研成果。从1901—1980年,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成果共有342人次,获奖科学家为339人。这342人次的获奖成果,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几个主要领域(物理学、化  相似文献   

5.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新知识的艰巨而复杂的劳动,科学发现(包括发明)则是这种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在科学发现的竞赛中,除了由于各自独立同时获得相同成果并列第一之外,只有第一而无第二。 19世纪末以来,人类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这些基础学科的重大科学发现,大都成为获诺贝尔奖的项目,而获奖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已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成就的象征。 本文试图从1901年到198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及其发现成果的分析中,探索现代科学发现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稼 《百科知识》2001,(1):11-13
一百年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现出了几个特点。特点之一是该奖主要颁发给了那些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研究,而且诺贝尔医学奖的涵盖领域更为广阔,包括生物、生命科学、医学甚至环境科学和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原理应用于医学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8.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9-1297
 通过对1901年至200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成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获奖时间分布、研究周期、获奖周期、师生合作以及机构优势积累等特征,揭示出诺贝尔获奖者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和“发现之发现”等现象,从中可以揭示出科学创造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从而可以为科技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林森 《百科知识》2012,(22):9-12
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的约翰.戈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弥,理由是,他们"发现成熟、特化的细胞可以被重编程,变成身体的所有组织"。换句话说,他们的获奖是因为发现了具有多种发育潜能的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公开信息源获取2004-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个人履历信息,对这72位获奖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性别结构、国家分布、年龄结构,挖掘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社会关系。结果发现,获奖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获奖者多属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多为美国人,高水平的机构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获奖者整体年龄偏大,其中高龄化学奖得主人数最多;科研社会关系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为我国培养国际科技人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鸿玉  王旭 《情报科学》2022,40(4):107-117
【目的/意义】量化分析“五计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五计学”的学科来源与知识结构,掌握跨学科模式 及规律,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背景下“五计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方法/过程】采用核心主题词检索策略,基于文 献计量的视角,研究“五计学”知识产出的跨学科广度、知识流动的跨学科广度和演化特征。【结果/结论】①“五计 学”知识产出呈现稳定增长,知识产出和知识流动多元学科特征明显;②“五计学”分学科知识产出对不同学科知识 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差距,不同学科“五计学”知识扩散效应不同。③“五计学”研究知识流入时滞多集中在2年,但不 同学科“五计学”知识流出时滞差距较大。④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是“五计学”的主研究学科,但核心地位正在弱 化,科学研究管理的“五计学”知识产出整体质量最高。【创新/局限】揭示了“五计学”研究的跨学科广度特征。未来 增加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载体进行跨学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  相似文献   

15.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1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是所有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知识源头,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基础,在国家发展、技术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美、英、德、法、日五大科技强国为分析对象,以"投入-产出-政策"为分析框架,从科研投入强度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的长时序趋势分析,到科研论文产出、科技领域国际权威奖项和诺贝尔科学奖等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情况,再到科技强国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政策与创新政策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看出,科技强国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其基础研究投入强度长期超过10%。高额的长期稳定基础研究投入,为基础研究重大产出奠定了基石。最后,文章针对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建设科技强国提出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为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