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调控教学系统结构诸要素,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开展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这种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现代农科大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提高了农学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当前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培养模式,即强化农科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种精神(吃苦耐劳的农学精神),创新两个体系(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三维模式(导师制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自主科研实践锻炼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践,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明显,为农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农科类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农科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阐明了产学研合作与农科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农科类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为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农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参考,以提高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企业、行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黑龙江省农业类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已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农科类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我省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合作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探索我省农科类专业产、…  相似文献   

7.
农科类大学生考研对提高中国农科类学生就业质量,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提升中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湖南农业大学2008-2012年共5届毕业生考研数据的收集整理,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就农科类大学生的考研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构建了包括"生涯探索指导—基础指导—报考指导—备考指导"的考研指导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科人才,是当前农业类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对策,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探讨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研训练对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农科类专业的科研训练中存在现有人才培养计划难以保证科研训练质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科研训练融入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完善科研训练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等合理的科研训练体系;健全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先导力量.通过梳理农民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的历程,明确了农科大学生"领军型"职业农民的内涵,阐释了农科大学生"领军型"职业农民爱农、懂农和事农的基本特征.从个人、高校和社会等三个层面探究当前农科大学生"领军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困境,并基于农科大学生事农意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政策扶持力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从爱农意识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和政策扶持引导等方面进行农科大学生"领军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农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国家现代农业和自治区四大农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农科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农科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着力培养农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其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们毕业后是否投身新农村建设。文章对当前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从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依托企业、行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黑龙江省农业类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已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农科类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我省农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不足,面向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校企合作,创新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有效融合校企资源,营造校企合作特色的育人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与团队.着力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创新实验室是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阐述了高校创新实验室硬件设备、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活动体系等主要建设内容,并对在高校中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较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新农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些新变化对农林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农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和质量滞后于新农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师引进和培养环节能力考查不完备,师资队伍培养多方合作融合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农林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爱农情怀教育,高质量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强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为教育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好转,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为农科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又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发挥优势和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类型、结构等方面更贴近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定向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有力补充。本文从开展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研究了目前高校常见的校企合作方式。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鹏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印制电路板(PCB)加工专门人才培养为案例,介绍了统一招生、定向培养培养的实施过程,并提出了"统一招生过程定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