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明艳 《阅读》2023,(42):18-19
<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习了晚唐诗人罗隐的《蜂》这首诗后,我们便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诗人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的自然现象刺时讽世,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2.
春日田家     
宋琬  王晓明 《阅读》2007,(3):F0004-F0004
这首诗用简洁自然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春分时节的景象,刻画了田家辛苦忙碌,却不失恬静、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怡然自乐、诗意盎然的田家景象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秋”与“悲”、“愁”常等同起来,然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却独辟蹊径,一反常词,把秋写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秋词@刘禹锡 @朱霞明…  相似文献   

4.
《凤凰台》是诗人杜甫用生命写成的伟大诗篇。这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力作 ,通篇表现着杜甫一贯的仁者形象和伤时忧国期盼中兴的情结 ,具有纪行与抒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其诗从逻辑结构、意象运用及诗中的情感表现、自我形象几方面揭示出“凤凰台”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废都》发表之初,评论者多是着眼于其“形而下”的外在表层“生态”,或认为它是一部低级趣味的流氓小说,或认为它是一次“躲避崇高”的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或认为它是“没有灵魂”的“生活流”。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更多的评论者透视出了作品“形而上”的内在深层“灵魂”,认为它是一部表现社会转型时期城市文化中人文知识分子沦落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对这些咏史之作,过去的诗评者多认为粗直浅率是“史论”而不是诗。文章分析认为杜牧的咏史是一种新的变创,是诗意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咏史诗的审美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曾先后接受过美国诗人朗费罗、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诗人海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深有浅,而且往往表现为“单体影响”或“综合影响”的形态。无论“单体影响”还是“综合影响”都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而“综合影响”又是以“单体影响”为基础的。通过“单体影响”与平行比较、“综合影响”与交叉比较两个视角、两种方法的考察,既可见出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所接受的外国诗人的影响,又可论定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9.
叶娟 《阅读》2014,(47):16-16
<正>叶老师:《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你们知道这首词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吗?小问号:老师,我认为是围绕"醉"字来写的。叶老师:对,作者辛弃疾耳闻目睹了农村一家人的快乐生活,渐渐地被迷住了。诗人"醉"在哪里呢?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10.
杜鹃意象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杜甫诗歌中有11首诗作写到杜鹃,其杜鹃意象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诗境构成的杜鹃意象,主要是指杜鹃啼鸣所渲染出的悲凉的环境氛围;二是乡关情怀、羁旅愁思,主要指杜鹃的啼鸣声唤起诗人心中的思乡情怀;三是借助“望帝化鹃”的传说和“鸠占鹊巢”的深意,暗含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11.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12.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乐府与汉乐府之间的联系,论者们各抒己见,谈了不少看法。有的认为,新乐府诗人在汉乐府中“吸取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并理解、掌握和运用“乐府民歌中的进步的创作方法”。有的说,“由不自觉或半自觉的学习到成为一种创作原则……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还是愈来愈显著的”。意谓元白“为事而作”的创作是更自觉地学习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持此论者进一步认为,汉乐府“有时在诗的末尾揭示出写作的目的,这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章显志’也有所启发”。还  相似文献   

14.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5.
从《全唐诗》看唐代诗人的羲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羲皇上人”现在已是一条大家熟知的成语,推其源典出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其正确的理解应是“羲皇高人”或“羲皇圣人”,指羲皇时代。出于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唐代诗人往往化用“羲皇上人”入诗。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羲皇上人”所代表的“羲皇时代”有君似无君,无为无不为,精神愉快,丰衣足食,类神界天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共产主义。究其根本,《老子》所展现的“小国寡民”的农家乐园、《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及陶渊明《桃花源诗》追忆的“桃花源”以及唐代诗人吟咏的“羲皇代”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虽然有叹“贫”苦“寒”的句子,诗人也曾有过“躬耕”的经历以及与“素心人”的交往,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已“彻底转到了农民队伍中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审视陶渊明的思想、生活与创作,而不应简单地以今类古,用现成的理论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7.
霍米·巴巴和托尼·莫里森在当代美国文坛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话语“神圣三位一体”的重要成员,以其混杂性理论和世界主义理想独树一帜,为全世界的“少数族”公民寻求叙述权;而莫里森,一个在美国社会夹缝中顽强生存的黑人女性,可谓是“少数族”的重要代表。她那富有诗意的文字书写出了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美好愿望,而这恰恰与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核心相呼应。以莫里森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柏油孩子》为蓝本,试求解读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死亡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主张“美女之死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论题”,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的描写体现了坡在失意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本文拟通过坡短暂坎坷的生活经历、艰难曲折的写作生涯及其文学理论作品的探讨,以求揭开作家一生的死亡情结。  相似文献   

19.
冬诗拔萃     
一 在中国诗歌艺苑里,描绘冬天风物的诗,如同春诗、夏诗、秋诗一样、亦呈异态,自具面目,不仅精确地揭示了冬天不同凡响的季节特征,不同地域的特殊风貌,而且在诗人主体与风物客体的碰撞与交融中,表现出诗人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新鲜独到的感受,于平常的景物中寻求到不平常的美。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云:“盂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王粲《赠蔡子笃》诗也说:“烈烈冬日,肃肃凄风,”的确,冬天一来,使人首先感到的便是它的寒冷、凛冽、荒寂、萧条。这一特点,在不少诗文画卷里被描绘得十分惨淡可怖,如陆机的《苦寒行》描写凉冬季节“北游幽朔城”时所见冰雪溪谷之景云:“凝冰  相似文献   

20.
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诗人,同以边塞诗著称,并且诗风“颇同”、“相似”,诗名也“不易上下”,故文学史上常以“高、岑”并称。但他们又“各有天授,自成一家”,同中有异,绝不雷同。本文拟就二人边塞诗作一粗浅比较,以期准确把握各自的风貌特质。 一 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岑参存诗400余首,其中边塞诗80余首。 高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岑参边塞诗则更多地落笔于安西、北庭,即今新疆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