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给生活于庸常状态的人更多的启示,在现代性的理论话语和人的现世生存中揭示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的关系,有助于透视其理论自身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2009—2012周期新规则变化为导向,以美学理论为主线,对竞技健美操技术发展由于规则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美学特征与发展形态作初步探讨,并阐述其美学形态和审美价值以及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3.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根源等诸方面来探讨男女竞技体操的不同审美风格;力图为欣赏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人们识别体育美的能力服务;并致力于用美学理论指导竞技体操选材、训练、比赛、裁判等方面实践,促使竞技体操遵循美的规律发展。体操发展为现代竞技运动,其功能已不仅限于健身,而且可供多致人观赏。竞技体操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欣赏对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育美学理论已经对竞技体操的审美价值作过论述,但是,实践中仍然出现诸如片面追求惊险、女子体操男性化等不符合人们正常的审美要求的现象,这迫使我们把竞技体操的审美问题重新纳入理性视野之中,不断探讨,以充实体育美学理论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具象艺术处在向抽象艺术持续转向的范式危机之中,作为新旧范式转换的一个过渡形态,当代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自身也充满了表征的和审美的危机,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美学模式面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倾向无法展开恰当的批评,因而也导致艺术审美阐释的危机。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既涉及艺术概念本身,也涉及大众对艺术的期待。以显现美学、气氛美学等为代表的当代新美学突破了分析美学之藩篱,重回审美的“感性学”传统,以“显现”“气氛”“通感”等感性概念为解释框架,建构以身体为中心的感知经验,重新发现和阐释了当代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诸感性特征,针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提出了合理的感性救赎方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回归。  相似文献   

7.
"悖谬"是卡夫卡热衷的美学手法,是卡夫卡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饥饿艺术家》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其悖谬性具体体现为饥饿艺术家与观众、看守、经理、豹子以及自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描写了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及其对艺术的疯狂追求,最终他以死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小说通过饥饿艺术家面对的重重矛盾展示了卡夫卡的悖谬美学,寓言式地揭示了现代人非理性的生存处境和孤独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体育美学面临的要求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活动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美学特征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建立体育美学有其重要意义。主要对后现代体育美学研究的归属、研究对象以及体育美学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后现代体育美学的发展应该从体育活动的历史及其前后关系出发,指出体育自身审美价值不断下降的原因与体育活动的商业化、工业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从剖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审美特征的异化入手,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考察评估;通过跨文化比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在于表现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而更接近天然状态的质朴纯真魅力是其核心与灵魂。因此,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原生态审美特征,存留原汁原味的审美对象,把活动内容、服装、器械、场所和环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从中汲取有利于当代体育发展的人文因素,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意识的交融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过程,变异在其中随处可见。从美学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论语》英译本为例,对译本中出现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即译者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诗学立场出发,给译文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不仅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进行改写,而且还重塑了译本中的孔子形象。译本中字词“句化”、语言风格“幽默化”以及人物形象“幽默化”现象的出现,与译者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密切相关。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美学趣味去理解、品鉴、选择和过滤原本承载的美学信息,从而使译本发生新的美学变异,给译文带去更多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11.
陈剑 《美育学刊》2013,(1):75-80
审美教育是周来祥后期美学所涉足的一个重要领域,如要全面了解和评价周来祥的美学体系,必须对其审美教育思想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和总结,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学界对此还是少有涉及。在观照周来祥总体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对其审美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和谐人格"做一个全面的清理和挖掘,理清其产生的理论动因与现实缘由,以及它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的学术生成理路,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实际进程中分析其理论特色和现实意义,从而为中国当代美育观念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莫言文学作品《红高粱》富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方言词汇,是传承和传播山东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将传统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审美调节、审美共情、审美再现等美学翻译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对《红高粱》中山东方言词汇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呈现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方言翻译新范式,可有效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NBA篮球中的扣篮及其美学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扣篮所蕴含的动作本质和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并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对扣篮的美学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扣篮的人文本质及美学特征。研究主要结论:身体暴力在体育规则的“规训克制”下弱化;体育本身具有的审美因素和价值以及现代影视技术和数字技术与体育的结合推动了体育暴力属性与体育美学的迅猛发展。在此视角下,扣篮具有的人类原始非道德性即攻击本能和合法的攻击态度进一步提高了扣篮的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研究发现扣篮具有技艺化、野性美、力量美主导、喜剧化等美学特征。扣篮所蕴含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体育美学中关于野性成分的思辨和讨论对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下过分“文化”和严重“理性”而导致的体质下降和精神疲惫的国人来说具有重大社会研究价值。因此,加强对体育美学中野性美的研究和提高大众对体育的暴力属性的审美水平对我国对抗类体育项目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美学是数字化背景下出现的美学新学科分支。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等先进科技手段给人类带来工具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工具理性的考验。从网络美学的角度来,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将网络审美作为其价值理念的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在阐述网络美学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网络美学视野下数字化时代社会管理变革的迫切性,并基于网络美学的另类视角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视角探究武术美学。分析认为,在实践美学中武术活动作为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上具有"和谐""张力"等美学特征,武术活动中体现了"主客观统一""天人合一""自由形式"的美学思想。武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主体性实践哲学"角度分析有着理论的自洽性。分析旨在为当代武术的套路编创与演练提供新的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8.
用"美(审美现象)是一种价值形态"这一理论假说,烛照美学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如柏拉图、狄德罗、克莱夫·贝尔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派美学等等,证明价值美学是解说美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视角;同时,考察美学史上的诸多现象,可以看到有不少美学家常常"不经意"滑入价值美学轨道,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价值美学观点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事实,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9.
学习美学理论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正确的审美理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美学理论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智力的开发。本文呼吁在理工科专业也应普遍开设美学课,并对美学课的教学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袁鼎生的审美生态观是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中比较成熟、比较有影响力的体系之一。他的生态美学之路可以分为自然之路、历史之路和现实之路。他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将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整生"作为审美的本质和本原,建立了立体旋升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网络辩证法,指出美的理想在于绿色艺术人生的、实现审美的生态自由的美生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