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开始就自觉充当理想人格的设计师 ,其影响尤为深远。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本 ,采撷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探讨其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宋江之死是“殉名”,表现了儒家君子的人格理想.宋江个人及梁山英雄的悲剧,体现出儒家理想人格、人生理想的破灭,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士人求名的正途不畅所致,乃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就十分关注人的问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关注人的问题的落脚点在于人应成其为人,也即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儒家提出了理想的人格应具备的特征。为使每个人都成为儒家理想中的人,孔子和孟子还提出了实现完美人格的方法途径,他们并自动担负起教化人们的伟大责任。在儒家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成其为人了,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时期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其道德教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荀子发展了孔孟的理想人格目标思想,对理想人格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提出的独到的道德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在追求治国理政、自我完善的同时,先秦儒家还提出了榜样示范、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方法,以激励和引导人们的品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而且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强化、巩固民族心理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儒家推崇"君子"人格,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墨家追求"兼士"人格,主张实行"兼爱"以实际行动追求"兴利天下"的功利境界。从人生价值目标、素质修养、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四个方面比较两种分属不同类型的人格,各具特色,存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虽然它们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所包含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和"明体达用"的理想人格,即"内圣外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都与中华体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成为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无形推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积淀和支撑。而儒家"内圣外王"在中华体育精神中的现代解释,也赋予其当代价值,并具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道德楷模作为品德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士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道德楷模,体现着传统儒家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气质,比任何道德学说更深刻地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民间道德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个体品德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在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上各有追求。其中,儒家以培养“德业兼备”之才为己任,墨家推举“厚乎德性”之兼士,道家尚崇“被褐怀玉”之圣人,法家主张塑造“法治”之士。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传承,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包含的丰富德育思想折射出对教育客体完善人格的构建和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珍视,这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女大学生来说,有效汲取其中有关人格修养的精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修身观、理想观、交往观、世界观和爱情观,建构理想人格,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6.
儒家政治思想是一个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政治设计学说。为了实现其基本的价值主张,儒家设计了一系列用以维系其政治秩序运作的基础矢量,包括均平、德治、礼治、三纲、仁政。其中均平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德治、礼治、仁政、三纲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德治、礼治表征着五常,三纲表征着主从分明的等级结构体系,而仁政则是三纲五常规范体系发生作用后对执政者权力运作方式的必然要求,它们合在一起从经济和政治的方向,为儒家政治秩序的运行提供了动力,保证了其基本价值维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