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摘要: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外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征和差异,为我国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提高和改善技术提供运动学参数依据。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高速录像解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法,对2014年竞走世界杯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现役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存在以下技术特征和问题:1)虽然中国女子运动员步长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步幅依然偏小,且出现左右步长不平衡的现象;2)中国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步长和步频的整体效益较差,质心速度偏慢;3)中国女子运动员踝关节蹬伸幅度偏小;4)中国女子运动员腾空犯规相对于世界级运动员来说表现良好;5)中国女子运动员上肢摆动幅度较小,且上下肢摆动速度偏慢;6)国外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俄罗斯运动员的直腿摆动技术明显优于中国运动员。研究结论是中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在步长和步频、踝关节蹬伸角度、上下肢摆动速度等方面与世界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在在腾空犯规上表现较好。建议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提高上下肢的摆动幅度,提高步长和步频等关键运动技术。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三维定点摄像法、影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09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的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的髋关节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髋关节的运动特征是支撑腿髋关节向外前移,另一侧髋关节由上向下的前旋运动,然后两髋交换运动形式的周期性空间运动;髋关节在各方向的速度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髋的协调性,中国运动员需要增大额状面内的摆动幅度,提高支撑腿髋关节的水平速度;髋关节在支撑阶段和摆动阶段的位移距离存在一个最佳比例,部分中国运动员的比例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速摄像机和爱捷录像解析系统对参加九运会选拔赛男子跳远前8名的运动员着板瞬间髋部动作特征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髋部的运动学特征对运动员上板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而摆动腿髋角较大,着板角较小,两大腿夹角较大;着板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数值也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的摆动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的上肢摆动技术及上、下肢摆动配合技术较为合理,下肢摆动技术有向低平摆动发展的趋势;摆动与支撑配合技术基本符合竞走规范的要求,但在判罚尺度上不占优势;支撑腿蹬地时身体重心前移效果不理想,摆动时机偏早,后摆时脚尖离地较高;摆动技术不够舒展,双支撑技术仍然是薄弱环节;步幅基本接近世界顶尖竞走选手,步频占有一定优势,技术上仍具有"高步频"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20 km、女子20 km和男子50 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多数优秀女子选手的速度呈上升趋势.优秀男子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优秀男子2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8、第9区段,优秀男子5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优秀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的区间较为分散.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20 km、女子20 km和男子50 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竞走比赛的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男子选手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多数优秀女子选手的速度呈上升趋势.优秀男子选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优秀男子2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8、第9区段,优秀男子50 km竞走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优秀女子20 km竞走选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现的区间较为分散.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矢量编码技术来分析竞走项目运动员动作协调模式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竞走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和协调模式进行分析。方法:以参加2010年北京竞走挑战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竞走比赛以及2012年太仓国际竞走挑战赛男子、女子20 km项目前10名和后10名运动员技术资料作为数据来源。使用CASIO FH25高速摄像机,采用立体定机定焦拍摄方法进行拍摄。使用SIMI Motion运动技术分析系统对运动员的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得到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参数。在得到髋—膝关节角相图基础上,计算髋膝耦合角,并利用矢量编码技术对运动员下肢协调模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①高水平组运动员步频(361±018步/秒)显著高于普通组(343±012步/秒);②在支撑期,两组运动员在HP+和H+K+协调模式的出现频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在摆动期,高水平组运动员的耦合角变异度(152±67°)值显著低于普通组(225±91°)。结论:矢量编码技术可以实现对竞走运动员下肢环节间协调模式的量化分析。在支撑期,普通组运动员以固定膝关节并伸髋的动作协调模式为主,而高水平组运动员的协调模式则更为多样。在摆动期,两组运动员的动作协调模式无显著性差异,但普通组运动员的动作协调变异度显著高于高水平组,动作稳定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调查法等方法,以参加2009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的男子50km竞走项目的4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竞技年龄特征、速度分配与成绩特征、运动员的技术特征等方面分析其竞技现状。研究表明:我国50km竞走运动员人数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云南、山东、辽宁等省份;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运动员的速度曲线变化幅度较大;运动成绩与北京奥运会前8名的成绩相比差异显著;我国运动员小步幅,快频率,高重心,起伏大,髋关节转动小,走的拘束、紧张等技术问题没有太大改观。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录像解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1年田径世锦赛男子50km竞走项目前八名参赛选手的分段成绩和分段比赛速度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子50km竞走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形式有"前快后慢"、"波浪起伏"以及"全程匀速";世锦赛5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速度的整体特征,基本上是以较慢的速度开始匀加速,至30km-40km,达到最大速度,最后10km速度开始下降;竞走战术安排对50km竞走比赛成绩具有重要影响。男子50km竞走的运动员主要采用"跟随走"和"领先走"的战术安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伦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战术节奏分析,对运动成绩的影响采用观看录像、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伦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的个人最好成绩在1∶20∶00之内,或本次比赛前8名的共计17名运动员的战术节奏系统分析发现:17名运动员表现出的战术节奏与专项需要的匀速节奏不完全一致;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都以变换节奏为主,但他们途中变换节奏的距离、方式和速度存在差异性,运动员最后速度大幅度下滑的距离也不同;17名运动员的位置节奏表现为交替型.所以说变换节奏对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中国竞走队更依赖于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现场技术采集与运动生物力学解析的方法,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链球决赛前8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掷链球最后用力技术由单支撑和双支撑两部分构成;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链球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但是链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的贡献不是很大;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肩髋轴间夹角较小,链球与肩轴的夹角较大,以致影响了最后的用力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亚洲男子三级跳远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他们的髋部运动技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预摆阶段,髋带大腿的大幅度积极摆动,有利于减小重心下降幅度;缓冲阶段初期,以起跳侧髋为支撑,转动侧髋积极向下,减小了下肢支撑负荷;转换阶段摆动侧髋积极转动对提高垂直速度有重要作用,对水平速度的影响不大;蹬伸阶段转动腿髋摆动速度与腾起初速度高度相关,髋伸展运动对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建议起跳过程中增大髋关节的运动速度和动作幅度;转换过程中,应加强水平方向的摆动,提高水平速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20 km竞走是我国田径运动中优势项目,类属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鉴于体能水平之于竞走运动员竞技成绩重要效用,论文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对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结构、要素特征及各体能要素训练方法手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作为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理论参考及实践指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图像采集与解析方法对王宇在第12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越过2.29m 一跳的腾空过杆技术进行了三维运动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王宇在起跳结束瞬间,摆动腿的摆动比较积极主动;腾起角与身体重心过杆夹角比较合理;腾空过杆阶段身体重心的轨迹最高点不在横杆的正上方,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H2的高度;王宇的 H3值略接近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 H3值;髋轴与横杆的夹角较小,背弓充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对跳远起跳过程各阶段下肢摆动腿技术特征;起跳过程中下肢摆动技术与跳远成绩相关性;下肢摆动技术与上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水平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高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下肢的摆动技术上有一定的缺陷;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滞后于腿的前摆,摆动腿侧髋关节没有起到以髋带腿的作用,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缓冲阶段,摆动腿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的加速前摆动作;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以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的内倾角均偏大,而离地瞬间的内倾角度则比较小;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都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夹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瞬间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与运动员着地瞬间速度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第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项目前6名运动员的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学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右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存在着右脚蹬地角较大、滑步时间较长、右髋角较大等问题,从而减小了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增大了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使滑步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黄海强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较充分,但是两手臂和摆动腿摆动速度较低、摆动幅度较小;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绝对值较低,垂直速度低是阻碍他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起跳时间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明显差异;身体重心的最高点位于横杆的后方,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下肢竞走技术参数为研究对象,运用平面定机拍摄和影像解析法等对竞走运动员下肢技术和能耗研究竞走队员个体能耗与动作技术的关系,寻找适合不同个体更科学的竞走技术动作,为竞走运动训练和科研提供帮助。研究发现,竞走的动作技术对竞走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步长和竞走运动员的动能成正比例关系;踝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率成为摆动技术的关键;步长、腾空时间、踝关节角速度成为影响竞走的主要因素,因此运动员应该有自己的技术风格,按照适合自己的动作技术进行比赛,这样有利于能耗降低,使整个过程节奏连贯。  相似文献   

20.
对2007世锦赛男子50 km竞走优秀选手的战术特征和裁判判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子50 km竞走比赛的战术运用,应考虑比赛裁判的判罚特点。判罚情况说明1~3时段是裁判执裁的重点。世锦赛50 km竞走前八名运动员速度的整体特征变化,基本上以较慢的匀加速开始,逐渐提高速度,至30~40km达到最高速度,最后10~15 km由于体力下降导致逐渐减低了速度。选手采用的战术对50 km竞走比赛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跟走和领走是耐力项目重要的战术特点,建议我国选手根据运动员的技术、体能特征及比赛规模、气候等制定有效和符合实际的战术计划。从训练方法、能量供应等方面做更多更细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