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族源于云南哀牢人,西双版纳傣族有一支是从老挝迁来,老、泐贵族联姻,亲上加亲,老族与傣泐,史同源;老族与傣族历史上均崇拜“它林”,表面看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是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值得弘扬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傣族村寨中充盈着生机和绿意,这正是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傣族村寨的结构和布局、竹楼等方面可以探析其间蕴涵的生态文化,挖掘其生态智慧,总结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显著特征,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的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侧重于国与国之间的威胁、武力冲突及利益冲突问题。随着生态平衡的改变、环境压力的增加,不少国家已开始关注来自自然的威胁.特别是因人类自身活动的失当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灾难,即所谓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国家“十五”计划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从根本上来讲.“十五”生态建设的重点应加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的生态网络控制体系和生态维护与重建机制,并保证各级生态站点之间的生态链结、生态畅通及生态延展.从而保障宏观生态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生态型校园”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伦理意义与生态经济意义,建设“生态型校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丰富的傣族谚语蕴含着傣族的传统生态观,其思想内核为敬畏神圣的自然,其价值判断为依赖外在的万物,其行为准则为保护美好的生态,其目标定位为构建和谐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生态”这一概念聚焦的是学校德育生活的复杂状态,是指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作为复杂系统而存在的学校德育系统。“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系统重建了学校德育的理念,并具体化为学校德育生态中的“关系”重建和“活动”重建,实现了实验学校德育生态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省景谷县永平镇罕那村的傣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竜林”、村寨和佛寺构成了傣族社会中的两种内外关系。又因稻田属于村寨内部之物,既要承接来自“竜林”的灵力,以保证丰产,又要接受佛寺的知识驯化,以符合一个社会体系运转的要求。因之,稻田承载了经济、社会以及宗教知识的“力量”,其对于傣族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随着现代经济活动(诸如种植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进入以后,稻田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使得其面积在某一时间内急剧减少甚至“消失”。经研究发现,经济活动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傣族社会大的变动。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与当地傣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不矛盾。农业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傣族寨民走向“利润最大化”的价值伦理,传统社会的“消暇经济”仍旧有效地维系了村落共同体的内在社会团结。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让稻田“消失”。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