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生存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与核心,它立足于人的能动实践的、创造性的主体性本质,规定了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内涵,将自由理解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并由此确定人的解放的伟大使命。因而,马克思主义人学从根本上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杨韵  邹玉玲 《体育科学》2013,33(1):89-93
在席勒美学思想关照下,依循其在人性省思基础上提出的人需要超越内在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状态,转而追寻作为一种审美的自由存在着的人的游戏冲动这一核心理念,对体育本质进行了与之相应的美学解读.研究认为,体育中的人是在生命潜能的释放与理性思维的运用这一内在交融,又不断冲突着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生成着融二者于一身的游戏冲动.这一游戏冲动的实现,使人在体育的过程中,既能够切身体验着体育所给予人的生命潜能的释放,也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着体育的规范与形式,使体育运动中的人呈现出一种审美而自由的“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体育的审美本质之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体育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缔造世界时的伴随物。体育运动是人类血管中留存最为久远的"精神基因"。人 类离不开运动,运动是人类的本能。所谓本能,是因为运动是保持机体细胞活性必需的"元素",人类从蒙昧远古的群居到 今天的现代社会,始终对体育钟情不忘的是人类肉体价值和感性生命的合而为一的结果。我们的内体需要体育,我们的精 神更需要体育,特别是在技术--理性为尚的今天,在"上帝死了"的信仰真空时代里,人类的精神需要艺术和体育这两种 东西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皈依。与此同时,我们的内体还需要体育为之支撑起生命之帆。于是,体育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实 的存在价值,它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推进高校体育人文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体育的人学意义、文化渊源、人文特征和其生命功能,试图发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新契机、新境界、新内容、新体系,提出身体感性文化及体育人学实践工程是“新人文体育”创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体育教育一直处于理性精神的指导之下.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的理性战胜了神学宗教体系,于是体育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自然主义旗帜引导下的体育教育开始,到国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制度下的以训练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再到竞技主义影响下的体育教育,理性精神无处不在,但这个过程主要是理性精神与感性体验的一场对抗.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理性精神与商业文明一同将人类赶入世界大工厂,人类开始变成一群人,个性消失,自由突显,体育教育再次受到理性与自由的双重挑战.无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体育教育体系必将有一个全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的意义定义为实践,主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重大意义,时代层面上能够引领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坐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涵,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实践层面上能够抬高体育课程的教育站位,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全面发展。高校要从实践层面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在教学理念中融入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教学内容中深化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丰富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体育运动与人性的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各种繁文缛节和礼法、宗教神学以及人类对理性和工具力的竭力追求,使人性受到压抑,甚至是扼杀,人性中的自然天性被剥夺。体育作为人类对自身进行改造的特殊实践活动,对人类感性生命的极度张扬,将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修正和弥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体育教师在自在自发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经验消解了理性,重复消解了创新,从众消解了个性.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要求体育教师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这需要体育教师摆脱自在自发的生存样式,理性地生存,创造性地生存,个性化地生存,走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样式.要实现专业自觉,需要体育教师在反思中收获理性,在学习中实现更新,在探究中形成个性.从自在自发走向自由自觉,这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获得突破和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价值层面出发,从为实现人的价值的各个学科及各学科交叉中,确定体育学科对人的独特价值,同时在人的价值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学科价值体系。认为:体育学科的身体价值是促进人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演进,防止人类身体的异化;体育学科是建构人身体与心灵的桥梁,身体与心灵在体育中得以自由舒展;体育学科的外在价值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体育运动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是人感性与理性的交辉。通过界定体育学科对人内在价值和人外在价值的内涵及建构体育学科完整的价值体系,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体育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观点,考察作为主体存在的人的体育活动及其哲学关系。人就是体育的主体,是在身体性运动中主动追求超越的人本身。在体育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中,阐明体育的主体地位、主体素质、主体需要和主体自由的价值所系和意义图解。在体育主体性的认识向度中,分析自然规律、社会选择、个体空间、群体凝合、竞争基因、协助机制、暴力倾向、规则意识之间的思维演进和理论奠基。实践是人的根本性特征之一,体育是人主体性的能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工具、理性思维控制与僵化了现代社会思想的方方面面,功利社会、物质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着人们生活的负担与压抑感,审美现代性从感性与“身体”的角度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突破共性、拒绝沉沦的自由之路,因此,体育活动的美学意义也就前所未有的突显出来,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有其生理上的意义,更有其以“身体”审美打破理性束缚与社会压抑而自由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休闲体育的两重象征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德勤  朱磊 《体育科学》2006,26(9):79-81
休闲体育有4个基本语境: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它有双重象征意义,作为自由象征的休闲体育表现的是惬意的、自由的、多元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感性生命需要,是人自愿、自觉的活动。作为符号消费象征的休闲体育则往往使休闲体育的价值受到歪曲和异化,成为单纯的时尚、时髦、先锋的符号象征,成为高人一等的炫耀性符号象征,成为资本掌控的一种体育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14.
苦难的反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追溯到希腊体育运动及其奥林匹克,探索了体育的哲学基础。认为体育的哲学基础源自人类由始以来存在着的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冲突与协调。在古希腊,体育和音乐一样是“酒神精神”的代表;到近代,体育同样扮演着张扬肉体活力、反抗理性束搏和文明压抑的角色。体育的哲学功能来自古希腊开始传至今日的“和谐原则”,即力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一致。因此体育在西方既有着古希腊时的辉煌,又有着今日的发达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体育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探讨体育价值:体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体育价值产生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体育实践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体育价值的不同维度;体育价值随着实践发展而变迁。由于体育价值观对人们的体育实践具有反作用,尤其是先进的体育价值观会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所以要更加注重优秀体育价值观的建成。  相似文献   

16.
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去“医治”、“补充”、“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质就是把被马克思主义丢失的“人”重新找回,以自身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出现的“人学空场”。而作为萨特“人学”的核心则是作为人所具有的“绝对自由”。章探讨了萨特绝对自由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其对于政治生活态度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即为体育行为。体育行为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从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体育行为普遍规律,以便有效地激励、预测、控制人的体育行为,更好地达到体育目的。体育行为是以动作、姿势为其表现形式,它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这是个体和群体行为所共有的。需要,是体育行为的源泉。人们对体育的需要,首先是为了维持生命,进而是对交往、求知、自尊、理想、成就等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体育行为的激励,就是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并利用客观刺激来调动积极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系统进行理性剖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我国学校体育,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论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体育"与"教人学体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真正把以人为本在教学中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训练中以运动员为中心的行动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体育"是当我们问一位老师是教什么的时候通常得到的回答。当我们将"教体育"变为"教人学体育"时,观念就发生了变化,人变为了第一位的。从"教体育"到"教人学体育"就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始终要贯穿人文关怀的诉求,从人文视角探讨了体育教育的生命意义,阐述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儿童、青少年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精神冶炼过程,是提升生命价值的体验过程,最终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进而提出人文策略,期翼推动体育人文教育的理性回归,实现体育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学生生命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