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述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管理措施的欠缺,使城市河流健康受到的多方面威胁:水资源开发量过大,水体污染严重,河流渠道化,河岸硬质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等.认为河流的生态修复作为一种科学环保、经济可靠的治理方式应得到重视.作为河流治理的主要趋势,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应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通过人工干预,利用生态学手段,最大程度上消除河流的健康问题,恢复河流的自然功能与状态,最终达到城市与河流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存在环境承载力差、污染严重、河道断流干枯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京津冀城市群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多从河流单一角度入手探讨永定河流域的修复方案,难以制定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模式。本文总结永定河流域的生态水文、流域植被、河道生态护岸、生态质量、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生态修复等研究进展,并分析永定河流域在河道、水资源、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模式的建议,为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此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实现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保护区多年来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在环境修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各行政部门实施中的政策现状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段两侧地下水六价铬污染物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用情景分析对干渠两侧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模型的4个主要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六价铬污染羽20年后可对总干渠水质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参数灵敏性分析表明渗透系数对六价铬的运移影响最敏感;分析结果还揭示了各个控制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参数灵敏性随污染物不同迁移阶段的变化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总干渠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该山水工程以保证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等,形成对生态景观格局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农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服务功能,将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分为西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区、浑河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区、太子河流域生态修复区、汤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水质保障区、葠窝水库工农业水源区矿山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区、辽河口水环境生态修复区、辽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区等七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通过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辽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类似的山水项目评价分析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一条典型入滇池河流大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大河周边地下水氮污染的状况,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河周边地下水三氮污染十分严重,时空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变化与降雨量、空间位置、地下水位埋深和氮肥施用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地,它拥有许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但近几年来,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主要从河流的功能影响因素出发,建立适当的模型并求解,以期指导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8.
确定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可实现区域水生生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取河流、湖泊和湿地三个因子,在明确区域划分范围的基础上,河流因子采用最小月平均径流法和间接植物蒸腾法,湖泊因子采用蒸发需水量法及利用湖泊面积水深所得的自身需水量和生物需水量方法,湿地因子采用水热平衡方法,建立宿州市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可知2012年宿州市河流最小生态需水量是0.75亿m3,河道内为0.62亿m3,河道外为0.13亿m3;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61亿m3,其中湖泊自身需水量是0.25亿m3,蒸发需水量为0.24亿m3,生物栖息地需水量0.12亿m3;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18亿m3。最终得出宿州市水生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4亿m3,需关注河流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生态利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水质评价方法对内蒙古某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质量影响评价,分析表明3种传统方法均不能指示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而场地影响指数和单项污染指数则可较好表征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的程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固体和挥发酚为主要污染因子,应重点防控.此外,采用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煤层气化3年硫酸盐对下游含水层水质的长期迁移扩散,显示10年内均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文信息的提取对建立数字流域、水文分析、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池州市为例,采用ASTER GDEM为数据源,探讨如何利用ArcGIS软件的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进行水文信息的提取,包括洼地填充、水流方向计算、水流累积量计算、河网提取等。利用GoogleMap的水体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DEM提取的河网与实际基本吻合,运用此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取研究区域水文信息,能为池州市环境数据库的构建以及河流整治、城市规划、环保等工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井工开采造成土体坍塌,产生地表裂缝,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土壤酶活性降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土壤沙化、植被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剖析近年来煤炭地下开采对西部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植被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机制,提出塌陷区土壤环境破坏的修复措施。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集中于采煤塌陷区土壤质量的恢复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方面,为中国西部风沙区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加里示范区米勒河滨水及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或丧失。基于演替理论,通过生态工程和"自然化"结合的方法,保护自然和恢复湿地,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恢复河流生态是可行的。其恢复实践为保护和恢复当地水生态资源做出了建设性示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已经引发地面沉降、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能够直观展示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可为进行水资源评价,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趋势,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MS软件,以获取的钻孔数据为源数据,构建苏锡常部分地区的三维地下水含水层模型.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分区,针对每个分区地质单元的特点在钻孔稀疏地区和地层尖灭地区引入虚拟钻孔,并利用地质剖面图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钻孔剖面进行约束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处理.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有了显著提高,所揭示的三维含水层模型与勘探资料基本相符.该模型对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优化种植结构,制定节水灌溉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经济廊道,维持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出现上游植被退化、中游水沙锐减、下游用水紧张、河口三角洲退缩等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的生态文明进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199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5 190篇相关文献和145 781条参考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和科学计量法,从文献产出规律、关键词共现网络和未来发展方向3个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定量化、可视化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现状、研究机构、载文期刊、高产作者和热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5.
湖泊型流域在长江流域的面积占比超30%,其生态用地的变化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长江水系229个湖泊型流域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用地面积及其占比、改进的综合动态度、转移矩阵和空间运算等方法,分析近几十年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变化呈现...  相似文献   

16.
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征,以实例展示了在仅有短期有限野外监测数据及少量野外试验条件下,通过合理概化、参数分步识别与过程综合分析等,使模型识别的可靠性提高,成功地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地下水氮面源污染数值模型,并反演出表征农业氮面源污染特征的地下水入渗补给强度和氮补给量.本研究对定量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地下水氮面源污染,特别是对野外基本调查工作部署与根据有限的基本数据较好地模拟识别特征参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生态效率波动起伏较小,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尽管城市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全国地区间差异仍然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态势。3)全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明显。2005年生态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省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城市生态效率较高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展,珠三角、长三角、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地区的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4)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工业化比重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工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应是政策制定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实验区域,利用实测的土壤全盐含量数据,结合中国产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CBERS-02B)多光谱遥感影像,分别应用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含盐量反演建模,并对2种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明显改善了反演精度;且该反演模型更适宜于高盐度区域(全盐含量>1%)土壤含盐量反演制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能源足迹测度是揭示能源消费对区域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的重要方法.利用能源足迹计量模型、GM(1,1)模型、指数预测模型及STIRPAT模型,分析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能源足迹相关要素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从人均能源足迹增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长率为7.70%,增长速高于全国和上海而低于江苏和浙江省;从人均能源足迹值来看,长三角地区低于上海市,但高于全国和江苏,与浙江省并无明显高低关系特征.2)长三角地区能源足迹产值年均增长8.42%,能源足迹强度年均减少8.37%,全国和江浙沪省市变化趋势与长三角地区大体一致,但程度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及江浙沪3省市能源产值和强度变化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来实现,而国家则是依靠政策推动和技术发展革新实现.3)通过预测,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人均能源足迹和能源足迹产值将会持续增长,而能源足迹强度显示下降态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4)人口规模、人均GDP、二产比重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能源足迹均有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596、0.073、0.18和-0.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