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场域理论分析教育出版的数字场域构建方式和特征,包括场域边界的资源与技术建设、场域内的资产剥离与并购运动、场域分化中的教育关系变化、出版惯习的全资源体系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教育出版数字场域的构建逻辑是以内容为基础的跨媒体横向整合、打破行业与地域隔阂、实行主业到非出版业的资本扩张以及完善服务导向型关系网络。这一转型逻辑对于教育出版乃至出版融合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传媒等领域受到青睐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基于技术场域视角审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无节制问题,从场域中的活动主体出发探索媒体在人脸识别技术场域中的权利责任界定及在伦理规制中的角色定位,为构建安全可信、健康有序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提供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出版品牌塑造与培育对于出版机构优化出版结构、提升出版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社科类出版品牌场域形成相对结构化和固定化的合作网络,遵循特有的场域惯习。但整体场域中技术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本因素的动态变化,使得出版品牌生成路径面临着惯习重构与调试。文章在对我国社科类出版品牌场域中品牌生成路径和合作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原生性符号资本的差异性生成、内生性符号资本的持续性培育、代表性符号资本的延伸性嫁接三个层面提出出版品牌培育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众筹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在伦理价值上实现了由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的转变,由静态价值向动态价值的转变,由消极价值向积极价值的转变.出版价值的转变源于众筹出版伦理秩序形成的内在逻辑:资本逻辑使人们从计算理性中发展了出版主体间的契约精神;文化逻辑使异质性文化发展具有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而实践逻辑使“出版主体价值”发展成“出版关系价值”.可见,与传统出版主要是“寻求意义”相比,众筹出版在伦理上更加表现为“生成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品、名人、消费者分处三个不同的场域。名人场域的资本与产品场域的资本在广告中流通,并与消费者的习性相契合,实现了名人广告对产品形象和消费意义的构建。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来看,要防止出现"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珠江模式"的形成和推广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广州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广东电台通过一系列举措扭转了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并逐步重构了原有规制和生产流程,形成了新的适应场域竞争的习性,重构了本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并引领了80年代中期国内广播电视场域的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7.
莫楠 《当代传播》2013,(1):87-89
微博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和方式,在时间、空间、语言上创造出热闹喧哗的围观场域.然而微博围观中隐含许多道德风险:公私域的模糊使道德可能成为私人表演或报复的工具;道德评判活动的时尚化让围观成为跟风,可能导致无谓的恐慌和对立;围观者对道德责任的漠视,更会造成目的为善、行为却伪善的危险.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通过增强“远距离伦理”意识、引导围观者回观等方式,推进微博中和谐伦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直播场域中应有的伦理规则被推翻与重组,符号的虚荣、经济资本的活跃,这些都对用户的社交行为、自我呈现、价值观形成和公共参与度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导致直播伦理的本有规范被打破,体现为场域的畸形化、遮蔽化、粗糙化呈现。直播视域下伦理失范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的诱导、政治的缺位、文化的稀释。对直播场域主体的多元治理分为三个方面:经济场域需要植入符合理性价值的变现手段,政治场域需要依托法律治理与一体化治理相互呼应,文化场域需要建构直播的文化逻辑和文化伦理。  相似文献   

9.
新闻叙事研究进入新媒体语境之中,新的场域带来新的伦理风险。公民新闻叙事以叙事者的多元化,叙事结构的双重话语空间以及叙事话语的透明性为特点,相应的带来了叙事者伦理意识缺失、叙事话语偏颇以及叙事公私边界模糊等新闻叙事伦理风险。规避公民新闻叙事伦理风险,建立广域的叙事伦理,叙事者、受叙者和平台都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时期出版政策的调整,民营出版逐渐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形成了国有和民营相互协作的局面,有力地重建了新时期出版场域.民营出版也摆脱了具有贬义的“书商”“二渠道”等称谓,获得了政策层面的认可和身份的正名,为新世纪出版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元宇宙出版的规划和想象中,元宇宙出版将打破传统出版行业的模式,将阅读和出版概念泛化,出版行为成为元宇宙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面临着虚拟人人性放逐、意识形态虚构、数字隐私泄漏等伦理危机。从责任伦理出发,我们需要明确角色责任、契约责任、职业责任、未来责任,构建更加平衡发展的元宇宙出版行业。  相似文献   

12.
陶劼  叶耿标 《新闻世界》2013,(1):166-167
本文试从场域理论入手,着重分析我国新闻媒介在不同场域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出现的场域真空和资本变质,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新闻伦理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冰 《编辑学报》2021,33(1):27-31
梳理了出版机构以及作者以外的出版相关者(编辑、同行评议人、媒体传播、期刊评价及媒体评价)的伦理责任.国内行业学(协)会、出版机构和出版相关者应开展更多维度的探索,在期刊出版相关者层面进一步完善治理,制定伦理政策,形成完整的期刊出版伦理生态,促进期刊出版活动全方位规范、多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周宇豪 《出版广角》2023,(19):54-58
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出版行业,削弱了编辑个体的主观性,在内容供给上更加贴合读者与市场,知识服务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印刷数字化、系统化,发行营销精细化、智能化,实现了出版全产业链的增值。然而,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会造成出版人对出版产业把关不足的危机,出版内容文化属性偏离的风险,以及私域伦理冲击公共伦理的隐忧。因此,必须树立技术向善的智能出版理念,强化出版企业、主管部门、社会等相关责任主体的伦理意识,使智能技术正向赋能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15.
有声出版的传统发展模式业已过时,新的产学研究成果又无法很好地解决当下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实践策略层面,忽视了对于运行机理的研究.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一种分析范式,结合汤普森出版场的实用主义色彩和中国语境,构建起包含多重主体的有声出版场,能够梳理并分析有声出版的场域位置、资本和惯习,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智能技术对我国出版业在出版产业链结构、出版物的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受众阅读习惯、反馈机制、传播速度等多方面进行着重组。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出版场域的构型、关键资本、出版社惯习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勾勒我国数字出版场域的行动者主体格局及结构变迁,探析出版社在出版场域中的竞争现状,探索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是其有关新闻传播的所有行动,这里的实践指新闻从业者的日常性活动。本文对新闻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来自于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这是一套由“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郭栋 《编辑之友》2015,(1):79-83
文章拟以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尝试探讨新媒介中法律习性的内涵与建构策略.在该场域中,法律需要转化为符号资本,通过符号权力来建构一种习性.对社交媒介进行法治,仅通过强制性的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行为者的主观世界进行干预,其手段便是微博中法律习性的移植与培育.  相似文献   

19.
何映霏  张国良 《新闻大学》2023,(2):89-103+120-121
本研究依托于“场域—资本”理论,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场域中记者获得数字资本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关注记者数字资本的性别差异以及数字资本转化其他三种资本的过程,重新考察新闻场域中性别权力关系,并探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预测效应,记者的数字资本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在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的预测效应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对男性更有效。同时,新闻场域第二道性别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内容创作、掌握高阶数字技能、使用情况”等方面。在数字资本转化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第三道数字鸿沟,但目前第三道数字鸿沟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董雨虹  曹敬波 《今传媒》2016,(10):97-98
作为文化生产场域中的《金星秀》在经济和政治的他律性之间努力复制更大的社会区隔,凭借着节目主持人金星的各种“资本”保持着节目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建构了一档有着自身文化品位的“金星秀”场域。这给电视节目生产场域的启示是:电视需要把握好自身受经济政治的“他律”性,发挥更大的文化创作“自主”性,电视才能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